第45章 大風歌(四十五)用人有道(第4/4頁)

最後一點,第五點,一個好心態,劉邦用人我們講他那麽多長處,取決於他的心態放得很平,劉邦有什麽好心態呢?我講三點,第一點,勇於向臣子認錯,認錯很難,特別是當了皇帝要認錯更難,要皇帝向大臣們認錯那是難上加難。劉邦敢認錯,我們舉一個例子婁敬,我們講過這個人,婁敬阻止劉邦去跟匈奴決戰,他說不能打,匈奴一定有詐。劉邦不聽,他認為婁敬,當時已經改名叫劉敬了,說劉敬是敗他的軍威,把劉敬關起來了,就準備打完仗回來要殺劉敬。結果劉邦到那兒一去,果然是中了匈奴的包圍,被人家40萬大軍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出不來,最後很狼狽出來了,回來以後立即向劉敬道歉,封劉敬為建信侯。向一個臣子認錯太難了,這裏面有兩個難解決的問題,第一自尊,第二面子,人都要面子,領導更要面子,大領導特別要面子,誰的地位低誰不怕面子,地位越高越講面子,你像劉邦貴為天子皇帝,他能向劉敬認錯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再一個向蕭何認錯,他平定黥布叛亂回來以後把蕭何抓起來,蕭何說你那個皇家園林太大了,那麽大的皇家園林,你一年也打不了幾次獵,把它開放了讓老百姓種地,糧食歸老百姓,那個秸稈留下來做那個野獸的食物多好啊,劉邦就誤認為蕭何是討好老百姓。這一點是最麻煩的,就是多疑,其實蕭何沒有這個心思,但是劉邦認為蕭何有這個心思,而且這個人一旦被別人懷疑以後,往往是很難洗刷幹凈的,懷疑,所以把蕭何關到監獄裏去了,最後還是一個王衛尉替蕭何說話,把蕭何放出來了。放出來以後劉邦就向蕭何道歉,這也是很不容易的,向蕭何道歉認錯,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敢於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這個我不再舉例子了,我們前面講過劉敬勸他不要去跟匈奴打仗,匈奴是示弱,他背後有詐,當劉邦向劉敬承認錯誤,實際上是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敢於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這也是用人的一個關鍵啊,你為什麽要用人?因為人家在這點上比你高明,如果你比所有人都高明,你還用得著用別人嗎?用不著了。承認自己能力有限這一點很難,這還是兩個東西作祟,一個叫自尊,一個叫面子,但是劉邦就說得很清楚,你比如說他說韓信,“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前面還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還有“吾不如蕭何”,你看三個不如,不是承認比別人差嗎?承認自己能力不如別人嗎?這作為皇帝都是很難做到的。劉邦有這個好心態,他才能接納一大批人。再比如鴻門宴中間,張良問劉邦一句讓劉邦很難回答的問題,“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你估計估計你手下那點人夠人家項羽打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默然,不吭了,沉默了半天,承認本來就不如別人,這都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再比如韓信在漢中對策的時候,也問過劉邦一句讓劉邦很難回答的問題,“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你估計一下你的仁義道德,你的強悍,你的勇敢和項羽比怎麽樣?問得劉邦又是“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一般的領導你要這樣問他一句,他不是默然良久,是立即發怒,他會反問一句就你能,但是人家劉邦默然良久,最後回答“不如也”,“固不如也”,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啊,這叫一副好心態。

有這個心態,你前面的眼睛啊,耳朵啊,才都管用,一旦心態變壞了,眼也瞎了耳也聾了,什麽都聽不進去,什麽都看不見了,歸根結底一副好心態,這個好心態很不容易。所以劉邦最後的成功是時代的選擇,也是劉邦個人努力的結果。劉邦是中華民族的時勢英雄,也是大漢帝國的締造者,他的一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