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風歌(四十四)魅力四射

畫外音:

劉邦本是一個基層的官吏,但是在眾多起義軍將領中,他能夠脫穎而出,的確引發了後人無限的思考。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劉邦和他的起義軍將領比起來,他都不具備優勢,但是上天偏偏垂青於他。那麽為什麽歷史會選擇這個人呢?在劉邦的身上到底有什麽魅力呢?為什麽在他起事之初就有人願意追隨劉邦呢?

王立群:

我先講兩個小故事,一個小故事是劉邦的手下的一個將領,叫王陵,這個人我們過去講過,劉邦臨死的時候曾經欽定王陵做第三任丞相的接班人,就是這個王陵,王陵這個人他跟劉邦是同鄉,都是沛縣人,但是王陵的身份跟劉邦大不一樣,史書記載王陵的身份是縣豪,豪傑的豪,什麽叫縣豪呢?就是這個縣裏的豪強,既有錢又有勢力,這叫縣豪。劉邦當時對王陵是個什麽態度呢?史書也有記載,叫兄事陵,什麽叫兄事陵?對待王陵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所以王陵跟劉邦顯然要更猛一點。當然後來劉邦一起義,一當沛公,王陵怎麽辦呢?王陵也拉起一千人來,但是他不跟劉邦,沒有跟劉邦在一夥兒。他兩個原來都是沛縣的老鄉,但是劉邦做了沛公的時候,幾乎全縣的人都跟著劉邦幹了,只有王陵獨樹一幟,拉了一支幾千人的隊伍住在南陽,不跟劉邦,獨立大隊,一直到什麽時候王陵才加入劉邦集團呢?楚漢戰爭,楚漢戰爭開始以後王陵才決定並到劉邦集團來。這王陵一並到劉邦集團來,把項羽給惹惱了,所以項羽就把王陵的母親抓起來,抓了他的母親做人質,逼著王陵投降。結果王陵的母親為了讓王陵一心一意地跟著劉邦,王陵的母親就自殺了,臨死之前還交待使者傳話給王陵,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跟隨劉邦,從此以後王陵就鐵了心地跟著劉邦。

這個事是個很奇怪的事,這個事至少說明了一點,王陵的母親非常看重劉邦,看重劉邦什麽呢?史書也有交待,叫長者,看重他的長者身份,願意叫她的兒子跟著劉邦,這個小故事。那麽劉邦如果沒有個人魅力,王陵的母親何必自殺來激勵自己的兒子跟著劉邦幹呢?這就很奇怪了,這是一點。第二個故事,我們過去多次講過,我在這兒只提一下,不詳細講了,叫紀信救主,這故事大家知道吧?楚漢戰爭中間,紀信在劉邦打了敗仗以後裝扮成漢王,然後他出來吸引楚軍的注意力,讓劉邦溜了,逃了,紀信救主,紀信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救出自己的主人劉邦,為什麽呢?史書沒有交待。前一個小故事交待了,因為王陵的母親看重劉邦是個長者,後一個故事沒有交待,但至少說明一點,紀信甘願為劉邦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兩個小故事只說明一點,就是劉邦這個人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換句話說,劉邦一定是個有魅力的人。

畫外音:

無論王陵的母親還是紀信,他們都用生命去維護劉邦,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能用生命為代價來保護一個人,可以說這個人一定有他特有的魅力,那麽在劉邦的身上他到底有什麽個人魅力?為什麽那麽多的人願意追隨他呢?

王立群:

我覺得劉邦的個人魅力大體上有這麽幾點,第一叫敢於擔當,敢於擔當這是一個在那個大的歷史變革期間,群眾領袖最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或者說是一個最重要的素質。劉邦的這個敢於擔當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說第一個事件豐西澤縱徒,這個我們講過,押送一批刑徒到驪山,剛一出發人就跑了一大半,劉邦一想到時候人都跑光了,幹脆在豐西澤全放了。這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啊,豐西澤縱徒之前劉邦是秦帝國的基層吏泗水亭長,豐西澤縱徒以後劉邦成了秦帝國的逃犯,前面他是一個基層的吏,他不算官,他起碼是個吏,他是秦政府的一個官員,後面就完了,他成逃犯了,他敢這樣做就說明這個人有一種什麽精神啊?就是劉邦身上有一股豁出去的精神,到關鍵時刻人家牙一咬豁出去了,這個精神在劉邦身上很突出,這是一點。第二點,敢當沛公,這個我們多次講過,誰都不敢當他敢當,這也是豁出去了。第三點,敢當關中王,在他只有十萬兵力,項羽有四十萬兵力的時候,他敢封堵函谷關,要當那個關中王,這也是豁出去了。第四點,敢當皇帝,大家說當皇帝還不是個好事嗎?還要敢當?要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我也敢當,當皇帝誰還不敢當嗎?當時很多人不敢當皇帝,這裏邊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秦,這個強秦二世亡國,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秦二世,到子嬰叫秦王,已經不叫皇帝了,所以當時在秦滅亡以後,當時很多人有一個看法,叫什麽看法呢?認為皇帝制度不好,皇帝制度如果好的話,怎麽傳兩代就完了呢?你看人家周朝,西周那個封建制一下傳了幾百年,而皇帝制度兩代就完了,所以當時人們在總結秦朝的歷史經驗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郡縣制為代表的皇帝制度,是個不成功的政治制度。所以項羽在滅秦以後他不當皇帝,他要做西楚霸王,封了18個諸侯王,自己自封為西楚霸王,不當皇帝。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皇帝制度是個好的制度,但劉邦敢當,所以我們說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劉邦這個敢當皇帝也很不簡單,這在當時是需要智慧,也是需要勇氣的,沒有足夠的智慧跟勇氣不敢當。在劉邦的個人魅力中間第二點,就是他能夠共享成果,就是他把反秦、滅楚的這個勝利成果和他手下的人共享了,這個共享成果呢我想舉一組數字,因為我們講過這個問題,在這裏我們不詳細講了,我舉一組數字來說明它,這個數字出自什麽呢?出自《史記》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在《史記》中間有一個表,《史記》有十個表,這十表中間有一個表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是漢高祖劉邦這個時代封侯的人,這些人總數是多少人呢?143,這個表我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這個表並不完備,也就是說當時還有一些人封侯沒有列到表裏面去,實際封的人比這個表上的人一定還要多,封了143個,高祖十二年就是劉邦死了,高祖十二年四月劉邦就死了,到劉邦去世以前一共封了143個列侯,就是這些人都封侯了,都有自己的封邑,有自己的食邑,他們可以說是跟劉邦共享了一塊兒滅秦、滅楚的成果,這些人都是功臣啊,這就兌現了劉邦當年的諾言,只要能跟著他一塊兒打天下有功的人都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