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風歌(三十八)反乎冤乎(第4/4頁)

第二點,手握重兵不反,手無一兵一卒卻反,為什麽?很多人就抓住這一點,當年他不反現在他反了,這不合道理。其實大家忘記了當年不反是因,現在反了是果,它倆沒有因果關系,這個因果關系有兩種因果,一種叫必然性因果,一種叫或然性因果,必然性因果是一個因只能推出來一個果,比如說他昨天騎摩托車使勁兒摔了一下,因此他今天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這可以值得相信,騎摩托車重重摔一下今天還是健步如飛那大家不相信,這個因果就是這個因必然產生這個果,這個因跟果有必然性關系。當年不謀反現在會不會反呢?兩種可能,當年不謀反現在還不反,當年不謀反現在反了,是不是有兩種結果?當一個原因可能引發兩種結果,這叫或然性因果,我舉的頭一個例子叫必然性因果,這叫或然性因果。你不能說他當年沒反所以他現在不會反,那不一定,當年不反是當年,現在他反不反是現在決定的,他現在可能反也可能不反,一個因可以推出兩個果,這叫或然性,所以說拿當年不反來推翻今天的謀反,這個在邏輯上說不過去。

第三手中無一兵一卒,手中無一兵一卒也不是否定韓信謀反的充足的理由,韓信一生打仗一向是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你看韓信打的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有井陘之戰,打那個龍且之戰,每一次他都是以少勝多,出其不意,他雖然兵少,但不一定說他兵少就不能夠把謀反做成功,這是第三點反駁的。

第四點反駁,韓信這麽機密的事,他給陳豨兩個人商量這麽機密的事,就他兩個人知道,司馬遷怎麽會知道呢?司馬遷怎麽竊聽到這個消息的?所以不相信嘛,這個不奇怪,史書中間記載兩個人密談的事情多了,沒有第三個人在場。我們經常說這個言不過六耳,四個耳朵就是兩個人,六個耳朵那就是三個人在場,那就肯定會傳出去,但是即使是兩個人說,史書只要有明確記載,你也不能夠貿然地推翻它。

第五,抓捕韓信的手段,你看呂後怎麽抓韓信的,假如韓信沒有相當的準備,呂後抓韓信太容易了,韓信不就是一些奴仆嘛,家裏就是些家人,家臣呐,那很簡單,呂後調一支正規軍把韓信的侯府一包圍,進去到府裏邊把韓信抓起來不就行了嗎?為什麽不去抓捕啊?說明韓信已經做了相當的準備了,不敢輕易地那樣去抓捕,而是用誘捕的方法,而不是用抓捕的方法。最後一個《彭越傳》,我們現在還沒講到,《彭越傳》明確記載彭越謀反是冤案,是呂後指使彭越的手下誣告彭越謀反,寫得非常明確。假如韓信謀反不是事實,那麽司馬遷為什麽在《彭越傳》把彭越的謀反寫成是個赤裸裸的冤案,明明白白的冤案,為什麽《韓信傳》寫的是明明白白的謀反呢?那只能說明韓信確實是反了。

所以這樣一來呢兩派的觀點反復交鋒,我介紹了兩派的不同觀點和他們的依據,還有兩派的論戰的一些主要的觀點,大家可以自己取舍。就我本人而言,我比較傾向於韓信在最後關頭確實是謀反了,他第一次被抓是冤案,他沒有謀反,但第二次在京城和陳豨他聯手,確實是謀反了,這樣解釋可能比較更合乎歷史事實的記載,當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見還可以繼續發表。那麽我們下面還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麽那麽多學者都不相信韓信謀反呢?都覺得韓信冤枉呢?我覺得大體上有這麽幾個:第一,韓信的功勞太大;第二,韓信死得太慘,功勞那麽大,死得那麽慘;第三,韓信確實被冤枉過,在楚王位上第一次謀反是被冤枉的;第四,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出色;第五,劉邦殺了不只韓信,殺了一批諸侯王。所以人們根據這五點來判斷,一般人都會傾向於韓信沒有謀反,韓信作為一代名將,最終還是死在了西漢政權的屠刀之下,確實很可惜。有關韓信之死還有幾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說法,這些說法影響很大,這些說法有哪一些?它們有沒有道理?請看下集《死因之辯》,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