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風歌(三十四)奪儲之禍(第3/4頁)

所以在這樣一種鬥爭中間,戚夫人判斷失誤,劉邦優柔寡斷,呂後應對得力,那麽最終的結果毫無疑問呂後全勝,戚夫人完敗。戚夫人的失敗,劉邦的失敗,是不是意味著劉邦易位太子這件事情做錯了呢?劉邦換一個太子是錯嗎?我覺得這個話應當分析,如果像張良所說劉邦是因愛廢立,顯然這就有問題了。當皇帝的選一個兒子作為繼位之君,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他能不能駕馭朝政,能不能把這個政權跟大局鞏固下來這是最重要的,至於他母親如何其實是不應當考慮在內的。而劉邦是因為喜歡戚夫人,喜歡趙王劉如意,所以這個因愛廢立本身劉邦是有責任的。但這個還有一種因素在裏邊,我們還應當相信劉邦是有一定眼力的,劉盈和劉如意兩個都是他的兒子,盡管一個母親呂後他不太喜歡,只是他的政治夥伴,另一個戚夫人是他最喜愛的,那麽這兩個兒子之間他還是做過一番權衡的,他一個說“類我”,一個說“不類我”,實際上對兩個兒子做了一個比較。劉盈沒有從政能力,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他繼位做了漢惠帝以後果然是沒有什麽大的作為,看到戚夫人被殘害為人彘以後,他就感到精神要崩潰了,最後就沉湎酒色,沒有幾年他就死了,他在位一共只有七年時間,確實沒有什麽作為。而他繼位的另一個他的弟弟,他是老三,老四就是漢文帝劉恒,那是個很有作為的一個君王,所以他和他的弟弟劉恒相比,這個漢惠帝劉盈基本上沒有什麽作為。所以劉邦看他不行這點看得還是準的,問題是劉邦看的這個趙王劉如意有本事嗎?這個小孩一早就被呂後殺了,我們現在不知道劉邦看得準不準。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說,在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最應當看好的是他的皇四子劉恒,就是第四任代王劉恒,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漢文帝,這個漢文帝在整個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是最有城府的一個兒子,深度潛伏,所有的人都沒有發現他有能力,最終他勝出了,在呂後這一個家族被滅掉以後,他最後做了皇帝,而且很有作為。但是這個卻沒有被劉邦所發現,這應當是個失誤。當然劉邦在終止這場戰爭以後,我們前面花了很長時間在討論一個問題,誰該負責任?那麽當劉邦明白這件事情以後,就覺得這個戰爭不該發動,劉邦晚年當廢太子的事情終止以後,劉邦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非常懊惱。

畫外音:

劉邦擔心他的愛子劉如意的生命安全,因為他知道軟弱無力的戚夫人根本保護不了自己的兒子,而有權力、有謀略又殘忍的呂後,在他死後是不會放過他的愛子劉如意的。那麽劉邦擔心自己兒子的生命安全,他為此又有了些什麽呢?

王立群:

劉邦對他的老婆還是有所了解的,因為他目睹了他的老婆呂後怎麽樣殺韓信,怎麽樣殺彭越,他是知道的,所以他為自己的兒子擔心。那麽劉邦為自己的兒子擔心,他做了什麽沒有呢?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他接受別人的建議,派了他自己手下的禦史大夫周昌,去做他的愛子趙王劉如意的國相。這個周昌本來是一個中央政府的禦史大夫,這個官位很高的,他把他作為一個趙國的國相,這個級別就低多了,地位就低多了。他為什麽派周昌去呢?出於三點考慮,第一,周昌這個人值得信賴,周昌跟他是老鄉值得信賴。第二點,周昌這個人不辱使命,非常耿直的一個人,當易位太子的時候,反對最強烈的三個人中間就有周昌。第三,周昌有恩於呂後,我們講過呂後跪謝周昌,呂後都對周昌跪謝,所以他覺得讓周昌去保護他的愛子,呂後大概不會為難。實際上最終的結果證明劉邦的判斷錯了,劉邦死以後,呂後就下令叫趙王劉如意進京,周昌就不讓進,下一道擋著不讓進,下一道不讓進,最後呂後就先把周昌給調走,調到京城罵了一通,然後再把趙王劉如意調進京,調進京不久就把劉如意給殺了。周昌保護不了自己的兒子,這一點劉邦想不到嗎?劉邦很天真地以為,一個耿直的大臣就能夠保護自己的兒子,我覺得這個想法太幼稚了。畢竟周昌是臣,呂後是君,君臣之間很明顯,掌握主動權的,有權力的只能是呂後,不是周昌,周昌再耿直,他在劉邦那兒他能說“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碰見呂後他一個“期”都沒有了。史書沒有記載呂後罵周昌的時候周昌說什麽話,什麽都沒說,周昌就是生悶氣辭職不幹了,回家幾年氣死了。因為你一個大臣,其實一個臣子他是不是有本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領導,他的領導比較寬容他敢於說話,如果像呂後那樣的領導誰都不敢說話,碰見劉邦那大臣們一個勁地反對,等到呂後要封呂氏為王的時候,只有一個王陵出來說了幾句反對的話,其他陳平、周勃一律都附和呂後,那個制度決定的。第二件事就是力斬樊噲,除了調周昌做趙國的國相以外,他聽說樊噲想等他死了以後協助呂後害他的兒子,他派陳平去殺樊噲,陳平沒殺,這個我們前面講過。陳平殺不殺是一回事,但是至少反映出來一點,劉邦一聽說有人在他死後要害他的寶貝兒子劉如意,劉邦氣得就立馬把這個人要殺掉,而且這個人竟然是樊噲,樊噲是他的“連襟”,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叫既親且貴,既是親戚又是有身份的大臣,這個叫貴,親貴他不顧他一定要殺,說明劉邦對保護自己的兒子還是重視的,但是重視不夠,最後導致愛妃被殺愛子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