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風歌(三十四)奪儲之禍

畫外音:

由戚夫人發起劉邦鼎力支持的廢立太子一事,終於在高帝十二年因為商山四皓的出現而畫上了句號,從此劉邦不再提及廢立太子之事,戚夫人也只能偃旗息鼓。但呂後卻不會善罷甘休,在劉邦死後呂後就殘忍地殺死了戚夫人。戚夫人因為發動這場奪儲之戰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麽戚夫人究竟失敗在哪裏呢?誰該為她的死負責呢?

王立群:

劉邦雖然不再支持戚夫人進行奪儲之戰了,但是這個事情並沒有了結,它一個最大的隱患就在於,戚夫人和呂後之間已經結成了死冤。所以這件事情在劉邦下世以後,出現了兩個劉邦生前很擔心的結果:第一,戚夫人被殘害為“人彘”被迫害致死;第二,是愛子劉如意被呂後所殺。所以戚夫人發起的這場奪儲之戰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思考,就是在這場戰爭中間,戚夫人肯定是戰敗的一方。那麽戚夫人最終是被迫害致死的,戚夫人的被迫害致死誰該負責任呢?當然我們可以想到,那肯定戚夫人自身要負責任,她要不挑起戰爭,那麽這場戰爭不就沒有了嗎?另外還有劉邦呢?這戚夫人“打仗”靠誰?靠的是劉邦,這劉邦也應當負有責任。當然還有另一方,劉邦跟戚夫人是戰爭的一方,戰爭的另一方是呂後,呂後肯定也有責任。所以我們這一集實際上是在討論,就是這一個後宮的奪儲之戰,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就是誰該為戚夫人的慘死負責。我概括起來總結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叫“戚姬估計失誤”,第二叫“劉邦難辭其咎”,第三叫“呂後應對得力”,這三個人我們應當這樣來看。我們先看戚夫人,戚夫人她的失敗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判斷失誤,第二是阻力很大,第三是沒有妻黨,這三大原因是戚夫人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先看她的判斷失誤,戚夫人發動這一場奪儲之戰,嚴重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嚴重地低估了呂後的能力,而戚夫人這場奪儲之戰戰爭的方式是種什麽方式呢?戚夫人這個戰爭方式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就是戚夫人首先想擺平劉邦,再讓劉邦去擺平呂後和朝中大臣,是這樣一種方式,這個方式如果我們把它抽象概括一下,就是一個女人她先征服一個男人,再通過這個男人去征服這個世界。這樣說起來其實是一個很古老也很現代的故事,這種故事古代有當代也有,中國有外國也有,這是女人征服世界的一種方式,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但這種方式要成功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女人自身要有很大的殺傷力;第二,就是被攻擊的那個男人要果敢有力,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那麽這個女人就可能會獲勝。那麽我們再按這個標準來看一下戚夫人呢?戚夫人自身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至少說她在征服劉邦這一方面來說做得很成功,劉邦對她非常依賴,願意支持她,願意把她的兒子立為皇太子,這一點上做的是很成功的。

但是,劉邦並不是幫她辦成事的那種男人,就是劉邦不是一個處事果敢有力的男人,當然這話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劉邦叫“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對外在權力之爭中間劉邦是非常果敢的。項羽一自殺,他回到齊國第一件事,奪了韓信的軍權;鴻門宴一結束,回到營中第一件事,殺曹無傷,毫不手軟,所以我們叫他“外戰內行”。但是一沾到他的老婆、兒子、女兒,這事就不成了。你比如在平城被圍七天,他出來以後,劉敬給他獻了一個計策叫和親匈奴,當時提出來,就是讓劉邦和呂後的親生女兒嫁給匈奴的單於,劉邦當時答應了,但是回來以後跟呂後一商量,呂後來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劉邦這事就做不成了。最終結果怎麽樣?拉倒,找了一個劉姓宗室的女兒,說是自己的女兒嫁給匈奴的單於了,這就是漢代和親的開始。所以你從這個上可以看出來,劉邦沾著女兒的事辦不成,沾著兒子,想換個兒子當皇太子辦不成,想換個皇後辦不成,這就叫“內戰外行”,他這種事情一律辦不成。但是“外戰內行”,這是她對劉邦判斷的一點失誤。

第二點,就是戚夫人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她沒有想到阻力會那麽大,她想著皇帝是這個“集團公司”的“老總”,如果把“老總”擺平了,“老總”一聲命令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她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這麽難於被大臣們接受,這是她沒有想到的。實際上在這件事情中間,戚夫人所做的事情是歷代帝國制度最難接受的一件事,叫廢長立幼,這個廢長立幼是中國古代歷代國君做這件事情都很困難。當然不是說做不成,那也有很多做成的,你比如漢景帝把他的皇長子劉榮廢掉,然後立了劉徹作為太子,劉徹後來繼位成了漢武帝。他廢皇長子的時候也是大臣們反對,栗姬也反對,他最後做成了,漢景帝是非常果斷的一個皇帝,能做成。漢武帝晚年聽了小人的諂言廢了皇長子立太子,最後他立了8歲的小兒子劉福陵做了皇帝,就是漢昭帝,那能做成。所以你看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廢長立幼都做成了,唯獨劉邦廢長立幼做不成,這和皇帝的辦事風格有關系。劉邦是個什麽呢?事兒還沒辦他都喊得全中國都知道了,誰都知道了,大臣也知道了,後宮也知道了,這個找他說,那個找他鬧,最後他沒辦法,他說我給你們說的都是開玩笑的,搞的自己很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