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風歌(二十七)謀聖受封(第3/5頁)

畫外音:

漢六年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二十九位功臣,然而還有很多未被受封的人心中不甘,難免私底下議論紛紛,如果不好好撫平,難免會引起謀反事件,那麽當劉邦了解到這個棘手的形勢之後,他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

王立群:

有一天,劉邦站在宮殿跟宮殿之間的通道上,秦代,秦始皇修那個宮殿很奇特,宮殿跟宮殿之間不在下面通,上面修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叫復道,劉邦突然間,在宮殿的復道上看見他手下的將領三五成群,一夥兒一夥兒在那兒議論紛紛,劉邦挺納悶兒就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麽?張良說,他們在商量謀反,這把劉邦嚇了一跳,我好不容易打了好幾年,剛當了皇帝,封了二十九個列候,底下的將領們在商量謀反,愣了,問張良怎麽回事?張良說,這很簡單啊,這些人當年和你一樣編戶齊民,老百姓和你一塊兒打天下,現在天下打下來了,你當了皇帝,我們二十九個人都是侯,你是皇帝,咱們都高官厚祿了,他們幾個人剩下的人再一算,這天下的地如果就這麽個分法,一個人幾萬戶,幾個人幾千戶這麽分,這不夠分啊,而且最近你做了什麽事呢?你封的都是你所喜歡的人,你殺的都是你平時所恨的人,那這些人一想,我們是有功有過,有功這地不夠分,有過說不定還封不上先把我殺了,所以他們在商量謀反,就在商量謀反,劉邦一聽就嚇壞了,怎麽辦?張良給他說了兩句話:“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什麽意思呢?找一個人,你平時最恨他,而且你對他的恨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最恨他,找這個人先把他封了,讓大家都明白這回事,張良問他有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說有啊,有一個叫雍齒的這個人,我恨死他了,就因為他功勞大,我一直沒殺他,張良說趕快封這個人,所以高祖六年三月,劉邦親自宴請文武百官,親自封雍齒為什邡侯,先把劉邦最恨的、大家都知道的那個人封了,這一封所有的功臣們都樂了,你看,這皇上最恨雍齒,雍齒都封了,那對我雖然有意見,還不至於到恨雍齒這個程度吧,所以我們沒事,將來肯定能封,這叫什麽?這叫急封雍齒。

畫外音:

張良勸劉邦封雍齒,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徇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那麽這個意外獲得好運的雍齒到底怎樣得罪過劉邦呢?

王立群:

其實雍齒跟劉邦的結怨是叫,有一個成語叫源遠流長,他倆的恨那早了,是劉邦一起兵,雍齒就是劉邦的部將,劉邦一起兵以後,他是起自哪兒呢?起自沛縣豐邑,沛縣是縣,邑就相當於今天一個鎮,劉邦一起兵就派雍齒替他守住豐邑,這個豐邑是他的大本營,這是他的老家,然後他帶兵出去打仗了,他外邊打了勝仗,大本營丟了,雍齒叛變了,雍齒的叛變給劉邦帶來了極大的被動,雍齒為什麽叛變?很簡單,兩條,按《史記》的原話記載叫:“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就是雍齒平時就看不上劉邦,再加上劉邦一帶大軍出征,雍齒受到了當時魏國軍隊的壓力,當時魏國就想把豐邑給吞了,就告訴雍齒,說你要投靠我們魏國,我封你為侯,你要不投靠魏國,我們把豐邑給滅了,雍齒本來就跟劉邦不和,當然什麽原因沒有交代。第二就是魏國軍事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之下雍齒叛變,替魏國人守豐邑,而且豐邑的子弟跟著雍齒跟劉邦作對,劉邦一聽說自己大本營丟了,匆匆忙忙帶著兵來打豐邑,結果第一仗就打了個大敗仗,把劉邦氣得大病一場,回到沛縣養病去了,一攻豐邑沒有攻下來,但是這是個心病啊,所以劉邦就想去投奔另一個起義軍,想從他那兒借兵打豐邑,結果半道上遇到秦軍又沒有借成兵,劉邦後來費了很大的勁兒把另一個地方打下來了,蕩,打下來了收編了五六千兵,然後著軍隊二攻豐邑,又失利了,又沒有打下來,最後劉邦為了三攻豐邑,逼得劉邦沒有辦法,把劉邦逼到一條好路上去了,劉邦就投奔項梁了,劉邦為什麽投奔項梁,我們前面講過,但是沒有提原因,就是因為劉邦要打豐邑,他投奔項梁就想向項梁借兵,項梁還對劉邦特別器重,給了他十員戰將,五千士兵,劉邦帶著軍隊三攻豐邑,把豐邑拿下來了,雍齒打了敗仗以後投奔到魏國去了,後來雍齒又歸了劉邦,劉邦正在用人之際,人家來投奔他,你不能殺人家啊,而且後來雍齒還很能打仗,打了很多勝仗,所以你打了勝仗更不能殺了,所以劉邦一方面是恨得牙根癢。另一方面又不敢殺,你殺了他以後很多人就跑了,軍心就散了,這就是劉邦跟雍齒結怨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