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風歌(二十七)謀聖受封(第4/5頁)

這件事張良不知道,張良投奔劉邦比較晚,但是劉邦心裏可清楚,所以張良就說,找一個你最恨而且全軍將士都知道的那個人,先封他,兩個條件,一個是你恨,再一個你恨這個人大家都知道,要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那個也不行,一定要找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的人,把他一封天下就穩定了,這件事張良做得很巧妙,應當說很有智慧。

畫外音: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後的張良,在正值事業巔峰的時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認為張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認為張良退出朝政是萬不得已,因為此時的他已經疾病纏身,那麽張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他後來真的不理朝政了嗎?

王立群:

張良受封以後,據史書記載,張良跟著劉邦定都關中以後,“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就是張良跟著劉邦到了長安以後,就逐步地淡出朝政,然後說自己有病,不吃糧食,練一種辟谷的功,就是練功養生,這件事情給張良留下來一個美名,四個字,叫功成不居,有了功勞了反而急流勇退了,後人對張良所有的表揚都脫不開這一點,一個說他有智慧,一個說他功成不居,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張良真是功成不居嗎?這裏學術界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認為張良是有病,他淡出朝政是為了養病。第二種意見說張良是明哲保身,淡出朝政是為了自保。這是兩派意見,各說各的理,張良是不是有病啊,確實有病,有沒有記載呢?有記載,比如《史記·留侯世家》有這麽一段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從楚漢戰爭開始,張良就經常害病,就在劉邦的身邊病歪歪的病歪歪的,一直為劉邦出謀劃策,沒有單獨去領過兵。《漢書》也有這樣的記載,封侯以後張良幹脆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谷,道引輕身”。就是張良確實是有病,而且《史記·留侯世家》中間寫過這麽一段話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其偉”就是當然這個“余”是司馬談還是司馬遷也有爭議,因為《史記》是經過了司馬談、司馬遷兩代人寫成的。《史記》的作者說,我原來認為張良是個高大魁梧的一個男人,後來一看張良的畫像,當時沒有照片,看畫像,說張良實際上長得可像一個美女,原話叫“婦人好女”,婦人就是個女人,好女就是個美女,張良長的樣子就是個女人相,所以有的學者推測,張良如果長得像個美人,像個女人,肯定體質不太好,男人就像男人,男人長得像女人,說他體質不太好。

而後來還有兩件事,一個是高祖十一年,劉邦帶病去平定黥布叛亂的時候,張良抱病送行,他不能跟著去了,抱病送行,劉邦跟他說過兩句話說:“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說子房先生雖然身體有病,希望你躺在床上指導著太子去處理朝政,“強臥傅太子”就是你臥在床上,你別忘了指導太子,那劉邦說這話什麽意思?等於說承認張良有病,這是一條。

另一條記載是高帝十二年,劉邦臨死之前,我們講過這個事,呂後問了三問,第一蕭相國死後誰繼位,第二問曹相國死以後誰繼位,第三問王陵、陳平死了以後誰繼位,劉邦一一回答,說蕭何死了以後曹參繼任,曹參死了以後王陵、陳平繼任,王陵、陳平死的事情,你不要再問了,你也管不了了,這個呂後跟劉邦的三問三答,非常有名,在劉邦的三答之中,提到了曹參,提到了王陵、陳平,甚至於連周勃都提到了,唯獨沒有提到誰?張良。這就有兩種解釋了。

第一,張良就不是幹相國的料。第二,張良這時候病得很重,沒辦法給他安排去當相國的重任。說明在高祖十一年、十二年,張良確實病得很重,那張良的病,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都不病,等到劉邦一得天下,他就病得起不來了,真是如此嗎?應該說張良確實有病,而且是跟著劉邦的時候就已經有病了,到高帝十一年、十二年病得很重了,那麽張良不管那麽多事除了有病以外,應當說還有兩個因素:一個叫知足,張良是個很知足的人,他覺得自己憑著三寸之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侯,已經是人臣極矣,就是做臣子做到頭,無非就是如此,張良很知足,就在這一點上張良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第二,自保,張良確實也有自保的思想,但這個思想並不是開始一入關就有的,而是逐漸產生的。司馬光曾經有過一段評價,非常有名的一段評價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間,認為人生必有死,這是個規律,誰不知道這樣的道理,像張良這樣聰明的人,他不知道生必有死呢,他怎麽會跟著去求仙學道,希望能夠長生呢?不可能的事情,張良只能是明哲保身,不可能是這樣做的。所以司馬光認為韓信族誅、蕭何入獄,只有張良“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他認為張良是明哲保身,當然司馬光這個話有他正確的一面,就是張良確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司馬光的話不可全信任,因為當張良開始從第一線逐步退出的時候,韓信沒有被殺,蕭何還沒有入獄,韓信被殺是後來陳豨叛亂的時候,蕭何入獄那是更晚以後的事情,所以把這件事情,把蕭何、韓信後來的遭遇提前說張良已經預料到了,這個不大可信。甚至於有些古代的詩人把張良和誰等同起來呢?和範蠡等同起來了,大家知道範蠡是功成引退的,把張良和範蠡等同起來了,不對,張良跟範蠡不是一類人,我們在這兒要糾正一下,張良和範蠡不是一類人,我讀一段史書中間的原話,我們從這段原話中間看出來,張良其實還是做了很多事的,“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司馬遷寫這個原話,這段話中間講什麽意思呢?說張良曾經跟著劉邦去代地打過仗,說明他不是不管國家大事,而且說在蕭何擔任相國以後,張良和劉邦說了很多話,但這些話裏有很多不關乎到國家大事,所以司馬遷沒有做記錄,所以縱觀張良的一生,他作為一個謀臣,在劉邦在世的時候,他始終在盡一個謀臣的職責,並不是完全不管,張良也跟韓信、彭越這些人不同,他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就是一個出謀劃策的書生,他手中沒有實權,他不會威脅到劉邦的政權,所以劉邦屠殺功臣,不會威脅到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