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風歌(十四)圓滿收官(第3/4頁)

畫外音:

在項羽誠心誠意退兵的情況下,劉邦集團單方面毀約發出追擊的命令,劉邦的這一追擊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這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戰,也是項羽一生中的最後一戰,那麽這場戰役劉邦為什麽能打勝?是誰幫助了劉邦?

王立群:

垓下合圍是漢五年10月追殺項羽開始,這個追殺,劉邦是帶了20萬軍隊追殺項羽的10萬軍隊,從滎陽一直追到固陵,就今天河南的淮陽,他帶了20萬追項羽的10萬,把項羽追急了,項羽用他10萬人打了一個回馬槍,把劉邦的20萬軍隊打的大敗而歸,固守在淮陽城裏面不敢出來。已經約定好要來參戰的韓信不來、彭越不來,他問張良怎麽辦?說好了叫他倆來參戰,他倆都答應了為什麽不來?《史記》的原話叫:“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怎麽辦?人家說好來,人家不來。張良心裏頭透亮,說人家不來是應該的,為什麽呢?眼看著項羽要滅亡,他倆一塊兒地都沒有得到,他兩個都想做真正的諸侯王。韓信倒是不錯,封了一個齊王,但是那個齊王是你不得已而封的,你心裏明白,人家心裏也非常明白,不是你真心要封的,所以齊王韓信不願意。彭越呢?彭越也想做王,彭越功勞很大,你過去有一個魏王在那兒,你封彭越做相國,現在魏王死了你不封他,他不想來。這個話張良說得很有道理,因為在當時那個社會中間,那些諸侯們最想得到的資源,它是個農業社會,最想得到的資源是什麽?土地,因為那時候得到了土地,連這個土地上的人民、百姓都是你的,所以最想得到的就是土地。所以張良建議,你要能夠和他們共分天下,他們馬上就來,你要不能和他們共分天下,這個天下事不好講,你別看項羽就剩了10萬人,你20萬你滅不了他10萬。所以我給你個建議,把陳郡以東一直到海邊的地全給韓信,然後把雎陽,就今天河南的商丘,再向北一直到谷城,就是今天山東的平陰,這一塊全給彭越,你把這兩塊地捐給這兩個人,然後封他們為王,他倆自然就來了。劉邦一聽,馬上派人告訴韓信,彭越,只要來了滅了項羽,這塊地是你的,那塊地是他的,他倆立即回答出兵,非常利索,就是交易,你給我地我替你打,什麽關系?雇傭關系,就是這樣雇傭關系。再加上南方,項羽的南方也不穩定,大司馬周殷叛變,協助劉邦把九江郡給占了,黥布也從南面過來,這樣就形成對項羽的合圍,所以最終在垓下,也就是漢五年12月在垓下打了一仗,這一仗項羽戰敗,項羽戰敗自殺,導致劉邦獲得了全勝。

畫外音:

垓下之戰,項羽的10萬之軍對付劉邦集團的60萬之眾,勝敗可以預料,這一戰最終以劉邦的勝利結束了,蓋世英雄項羽最後自刎而死,那麽面對這位與自己以前共過事,現在是對手的敵人,劉邦會做出什麽反應呢?他會如何處理項羽的後事呢?

王立群:

劉邦在項羽死後做了四件事,這四件事我們叫精彩收官,下棋一樣,圍棋最後是收官。劉邦是怎麽收官呢?第一件事,封賞功臣,這個功臣不是指別的功臣,就是最後追殺項羽的這幾個人他要封賞,因為劉邦原來有個命令,能夠殺項羽的人,他要拿出來千斤之金和萬戶之邑來封賞這個人,最後是怎麽回事呢?哪些人殺了項羽。項羽最後在烏江自刎之前是把馬送給烏江亭長,他讓那個亭長把那個馬帶走了,他自己拿著短劍和漢軍對峙,殺了100多個漢兵,身上受了十幾處傷。看見追殺他的人中間有一個人,當年是他的老部下,這個人叫呂馬童,現在叛楚歸漢,是劉邦手下的騎司馬。項羽看見他說了一句話:“若非我故人乎?”翻譯成現代漢語,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我的頭金千斤,邑萬戶,念在咱倆老朋友的關系,我就把這個好事送給你。他說這個話的時候,這個呂馬童非常不好意思,呂馬童原來是項羽的老部下,現在看見自己的老領導要把頭送給自己,呂馬童感到很不好意思。呂馬童就轉過臉去,給他身邊的一個戰友指了指,這個人叫王翳,是個郎中,跟王翳說這個就是項王。說完以後,項羽就當著呂馬童的面自刎而死,就是把頸動脈切開自殺了。項羽自殺以後,王翳他原來不認識項羽,所以王翳他沒有那麽多顧忌,王翳很快,趕快沖上前去一刀把項羽的頭砍下來,呂馬童也趕快上去砍。他們上去一砍,其他人等於把項羽這個人的屍體給卸開了五塊,王翳是得了一個頭,其他四個人各得了一部分,五個人對到一塊兒是個完整的(屍體)。但不是第一次得的,而是這個人得到以後,第二個人把第一個人殺了奪過來,第三個人把第二個人殺了再奪過來,因為誰能得到一塊肉將來都要封侯的。史書記載,在這個爭奪中間“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這幾十個人互相殘殺,殺到最後大家都不再殺了,剩了五個人,這中間有呂馬童、有王翳、還有另外三個人,這五個人得到項羽遺體的一部分,這五個人劉邦對他們,把原來的一萬戶的土地分成五份,一人兩千戶,五個人全部封侯,這是第一件事封賞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