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大風歌(十四)圓滿收官(第2/4頁)

人質回來以後,這侯公算是立了大功了,侯公把這個事做完以後,我們可以說,還出了一件事,史書記載侯公回來以後劉邦封了他。這麽大的功勞,幾條人命啊,劉邦的爹、老婆哥哥、侄子、兒子,至少五條人命啊,五個人質放回來了,封了侯公,封他叫平國君,平定的平,平國君。而且劉邦有一個解釋,什麽叫平國君呢?“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所以號為平國君。”什麽意思呢?這是天底下最會說的人。什麽叫“所居傾國”呢?他住在哪個國家,他就憑他那個嘴,能把這個國家給顛覆了。這個話,下面《史記》非常有意思的是,記載了五個字:“匿,弗肯復見”。什麽意思呢?就是躲起來了,不再見了。這五個字歷史上有了兩種理解,第一,侯公躲起來不見劉邦。第二,劉邦躲起來不見侯公,不好解釋。總而言之兩家鴻溝議和了,議和以後項羽首先就要撤兵,“乃引兵解而東歸”,項羽就信以為真,就帶兵回去了。

畫外音:

鴻溝議和是楚漢戰爭重要的轉折點,劉、項兩家在鴻溝議和以後,項羽打完了他手裏最後的一張王牌人質,繼而項羽撤兵。從項羽的這個舉動可以看出,項羽對鴻溝議和是抱有很大期望的,他相信劉邦會遵守約定,那麽劉邦會撤兵嗎?他會做出什麽反應呢?

王立群:

那麽這裏面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就是侯公為什麽能夠說成啊?項羽為什麽要放回人質啊?我覺得這裏面侯公再會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有誠意,願意講和,所以才能夠談得下來,和談雙方有一方不同意談,你再牛的說客我死活不同意就談不成。劉邦想要人質,他當然提什麽條件我都願意,無非是簽了協議以後嘴(說)不算數,撕毀協議咱們再打,所以劉邦無所謂。項羽就不同了,一旦把人質放回,你說我再收回來,那你可收不回來了,這只能說明項羽是有誠意的,願意講和放回人質,無心再戰,所以侯公成,這是唯一的解釋。但是剛剛議和,史書記載劉邦也想回去,史書怎麽記載的呢?說:“漢欲西歸”就是漢王也想西歸,緊跟著兩個人不同意,一個張良,一個陳平,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漢已經得了天下的一大半。第二,諸侯們都聽我們的。第三,楚軍兵疲食盡,最後的結論,這是滅楚的最好機會,如果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劉邦一聽馬上同意,人質收回來,和平協議撕毀,派兵追殺項羽。你看我們上一講“十罪項王”。第一條負約,現在是誰負約了?劉邦負約,劉邦在項羽極有誠意,放回人質可以為證,說明項羽有誠意,放回人質的情況下,撕毀協議追殺項羽。我這裏邊要問,張良、陳平的這個建議劉邦沒想到嗎?我覺得不大可能,為什麽呢?我提出了三點:第一,劉邦志向高遠,你看範增怎麽說?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說明此人志向遠大。他到了秦朝的宮殿看見秦始皇的床,他就想躺到那兒不走了,但是最後別人一勸他,出來了,能克制自己的貪欲,為了什麽?得到天下。他不殺子嬰,封閉宮室,還軍霸上,拒收禮物,約法三章,是為了得到民心,得到民心是為了什麽?得到天下。屈封漢中的時候,他忍氣吞聲接受了這個分,但是他給蕭何說了一句話:“吾亦欲東爾,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我怎麽能夠長期待在這兒呢?我也想東歸。彭城打敗,在自己的生命和兒女的生命之間,他做痛苦的抉擇的時候,他不僅是為了保自己的命,更重要的是通過保自己的命而得到天下。

武涉遊說韓信的時候對劉邦有一個評價,說:“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這其中有四個字很重要,叫“盡吞天下”,自己一定要獨霸天下,所以劉邦有這麽一個遠大的志向,他能夠輕易地退兵嗎?他想不到去追殺項羽嗎?我認為不大可能。第二,他付出極大,為了得到天下他要討好項伯,我敢肯定,劉邦心裏邊是十二分地看不起項伯,但他要討好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他要奉承項羽,在項羽面前要裝孫子,在項伯面前要裝朋友,為的就是得到天下。為了得到天下,他可以當孝子“袒而大哭”,為義帝發喪,要全軍為義帝發喪,他對義帝有感情嗎?但是他要為義帝發喪。彭城戰敗以後,他不惜把函谷關以東全部捐出去,結成反項羽的同盟。在太公他的父親即將被項羽殺的時候,他又用流氓語言對付項羽的流氓行為,這麽大的付出,他怎麽能夠放虎歸山?我覺得不大可能。第三,經營有方,在垓下決戰之前,他封了黥布為淮南王,在這之前他還封了韓信跟彭越。他按人口收稅,他聯絡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他還安撫陣亡的將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所以說“漢欲西歸”這四個字不可信,這絕不是張良跟陳平想追殺,真正想追殺的是劉邦。但是那麽劉邦為什麽不提出來呢?要等著張良跟陳平說呢?劉邦沒法說出口,剛剛十罪項王,列項羽十大罪狀第一條就是負約。你看,這跟人家簽的協議,人家給你的爹、給你的老婆、兒子、哥哥、什麽侄子都放回來了,然後馬上負約,這不也太難堪了嗎?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所以怎麽辦呢?只有張良、陳平說,有些話自己不好講,等自己的手下人說了然後半推半就,實際上半推半就就是願意,所謂的半推半就其實就是願意,所以負約追殺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