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人論秦

兩漢儒生揭開了秦始皇身後兩千多年對其評價的序幕。兩漢之後,從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秦始皇始終是諸多政治家、文人關注的一個焦點。秦始皇成了歷代警示教育的典型樣本,他被後人不斷地從歷史中拈出來,給當權者以提醒、警戒,暴君秦始皇成了制約皇權的一把利劍、一座警鐘。到了唐代,唐人評秦更加豐富多樣:從形式上看,不但有政論、上疏,而且有詩歌、辭賦,各種文體的評議不斷湧現。從內容上看,不但有批評秦始皇的詩文,而且也出現了肯定秦始皇的文章。這一切都表明秦始皇並沒有因為漸行漸遠而為人忽略、被入忘卻。那麽,唐人對秦始皇的關注重點是什麽呢?他們的評議又有什麽新的內容呢?

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並沒有伴隨著大秦帝國的速亡而被人遺棄,相反,它成了秦始皇留給後世的最大一筆政治遺產。

公元前206年,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兩個月後,漢王劉邦就急不可耐地在各路諸侯的擁戴下、故作不情願狀地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當上了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生於公元前257年,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從年齡上看,秦始皇僅僅長劉邦兩歲。所以,大秦帝國的開創者贏政與大漢帝國的開創者劉邦其實是同一時代之人。

劉邦在做泗水亭長時經常因公到鹹陽出差,有一次親眼目睹了秦始皇身為皇帝的闊大排場與八面威風,喟然嘆息:“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男人活著就應該活得像秦始皇一樣)劉邦對權力的這種無比垂涎成為他日後一切活動的內在動力。同樣面對秦始皇的雄風而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最終沒有實現他的目標。劉邦滅了項羽之後很快就在今山東定陶稱帝,延續了秦始皇的皇帝制度,終於親自體驗到了“皇位是如此的高貴”。劉邦果斷地拋棄了項羽的分封制,重拾秦始皇創建的皇帝制度,這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它表明大秦帝國雖然十五年亡國,但是,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卻得到了後世歷代最高統治者的青睞。

為什麽一個導致十五年亡國的皇帝制度如此受後世統治者青睞呢?

皇帝制度明白無誤地規定:皇帝是天下至高至大、至尊至貴的人。這就意味著,當上皇帝就擁有了整個天下的財富與權勢。當皇帝最痛快的不是皇帝說對了臣民會俯首帖耳,而是皇帝說錯了臣民也會俯首聽命。正是這種絕對的專制使皇帝成為兩千多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終極目標,為了這一目標,皇室父子之間篡逆弑殺、兄弟之間相煎太急的事件頻頻發生。

皇帝制度確立了皇帝本人至尊至上的地位,其最大的特點是皇帝本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實施專制獨裁。在這種專制制度下,約束皇權必然成為一大難題。皇權如果不能受到適當的約束,皇帝就會為所欲為,亡國之禍就會接踵而至。所以,約束皇帝制度下的皇權是確保一個帝國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

但是,約束至高無上的皇權又是皇帝制度下最為棘手的問題。

古人很聰明。我們總以為今人比古人高明,那是因為我們獲得的知識比古人豐富,獲得知識的手段比古人便捷,比如說我們懂得了種種終結個人獨裁的方法,我們知道了終結個人獨裁的社會制度。但是,古人面對獨裁專制的皇帝也並非毫無作為,他們為約束皇權充分發揮了政治智慧。其中;一個重要的武器就是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

今天,我們在任命各級幹部之前,都要對即將上崗的幹部進行廉政談話,都要對他們進行警示教育,采取的辦法往往是讓獄中貪官現身說法。但是,警示教育的專利並非歸屬今人,古人早就懂得警示教育的重要性!

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的目的是讓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懂得畏懼,讓天下獨尊的皇帝內心還有警策的對象。皇帝是帝國制度下最“勇敢”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老子是皇帝,老子怕什麽?

擁有者最怕失去。擁有什麽,最怕失去什麽。擁有權力者最怕失去權力。擁有財富者最怕失去財富。

皇帝最怕失去皇權!有所怕就是軟肋。聰明的古人就從這方面下手,借古喻今,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

那麽,誰可以成為這種警示皇帝的教材呢?獄中的貪官當然不行;他們資格不夠。亡國的皇帝又不配。誰最合適呢?

秦始皇!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但是,秦始皇又是一個十五年便亡國的統一帝國的創建者,是第一個死去三年便亡國的開國皇帝。這種特殊身份上哪兒可以找到第二人?所以,秦始皇理所當然地成為歷代名臣賢相對皇帝進行警示教育的最佳人選。當然,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夏桀、商紂也可以警示為非作歹的皇帝,但是,夏桀、商紂都是亡國之君,而且是王而非皇帝,他們的警示效果顯然沒有秦始皇更有價值,他們充其量只是一張“黃牌”,而秦始皇幾乎是立即可以將違規者罰下場的“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