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春闈會試,衛十五(第4/5頁)

老皇帝受了學子們的禮節,也在掃視在場眾人,在側面後排看到了徐傑之後,老皇帝竟然微微笑了笑,點點頭之後,方才開口:“今日之題,就一個‘官’字,諸位請答題。”

官,何以為官?題目當真簡單,三五百字之言,不過就是要說如何忠君,如何愛民。

許多人奮筆疾書,從孔孟聖人,說到天地君親師之董仲舒,先人教導,自己的理解,往後自己該以什麽樣的思想與理念為官。

徐傑也答,卻不答官,反而答“民”,何以為民,何以為民心。民心不在君王聖明……

民心所向,只在官心所想,吏治之難,方才是朝廷。

徐傑自然也是在討巧,沒有說聖賢,沒有說自己,也沒有表忠心。徐傑分析是的郡王朝廷、官員、江山社稷的關系。徐傑說的是皇帝為何要出這麽一個考題的原因,徐傑說的就是老皇帝心中所思所想。

不得多久,試卷已收。老皇帝在咳嗽之中,依舊還慢慢閱卷,左右一眾大臣,陪著皇帝看,幫皇帝讀,為皇帝作批注,忙碌非常。

眾多學子,包括徐傑,都到了殿外,恭恭敬敬等候。

直到下午,殿內開始叫名而入,徐傑不必旁人,卻也能聽見大殿裏的只言片語,皇帝在問,考生緊張不已,話音顫抖在作答。

徐傑不時轉頭去看一眼遠處的粱伯庸,粱伯庸已然滿頭大汗,一臉的不安。粱伯庸今年倒是考上來了,只是今日粱伯庸自從到了這皇城門口,就不敢說一句話語,更是不敢與徐傑攀談一句。兩人互相站得不遠,卻是沒有一句交談。

倒是也有可惜的事情,可惜那歐陽文峰,真的就名落孫山,徐傑倒是與之交流過一些答題之事,也知道歐陽文峰難以考上,經義歐陽文峰答得中規中矩,也有一些出彩的地方。

只是那策論,歐陽文峰實在沒有答好。連帶歐陽文峰這般家學淵博之人,都答不好策論,可以想見對於那些寒門子弟,題目是有多難。高談闊論,對於這個消息閉塞的年代,何其之難。

金榜題名,又是何其之難。

“宣大江郡徐傑徐文遠進殿!”太監的嗓音,總有些刺耳。

徐傑邁步走進殿內,殿內好多人,還多了幾個殿、閣、院的大學士。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翰林院,翰林院裏皆是文才斐然之輩,也是大多數上位高官者的必經之路,朝中三省六部的高官,幾乎每個人都有在翰林院供職的經歷,中了進士之人,若是能被調到翰林院當官,不論七品八品的,也是最好的去處。

翰林院,也有類似於皇帝智囊的作用,國家大事,出謀劃策,不在話下。

翰林院大學士有時候是幾位相公其中的一個人兼任,有時候也單獨任命,以國家智囊之首的職責。也是國家儲備人才之處。

如今的翰林院大學士,姓崔,名然,字信守。“然”也就是“信守”之意。乃是京中有名的名士大儒。翰林院大學士崔然,就是所謂的大知識分子,也是有名的禮教保守派,這也是他能當這個翰林院大學士的原因所在。

翰林院倒是也有點黨校的意味,教育那些翰林院裏的儲備人才,要忠君愛民,要兢兢業業……終歸一點,就是要有信仰!為國為民的信仰。

一個龐大的帝國,一個一統的帝國,幾百年的興盛,仰賴的就是這些體系,人才的培養,信仰的堅定。這些就是國家統治的基礎,維持幾百年不崩潰的基礎。

已然有些疲憊的老皇帝見得徐傑走了進來,面色露出了笑意,徐傑在一一見禮,其中也有熟人,沒有刑部尚書歐陽正,卻又禦史台中丞謝昉。

徐傑倒是不緊張,老皇帝微笑說道:“諸卿,朕有意點大江徐文遠為狀元,如何?”

徐傑卻沒有想到這麽一遭,心中也是歡喜,狀元這個名頭,徐傑自然是喜歡的,不止是徐傑名動天下,興許還能讓家裏老奶奶高興之下多活幾年。

只是不料忽然有人開口:“陛下,徐文遠之才名倒是有些耳聞,只是徐文遠會試之考卷,臣也有閱覽,中考已是僥幸,若是再給個頭名狀元,實在有失公平,只怕難以服眾。”

開口之人,便是徐傑見都沒有見過的翰林院大學士崔然。

崔然話語一出,便又有人說道:“陛下,臣也以為狀元實在不妥,還請三思。”

再開口之人,乃是相公之首,尚書左仆射朱廷長,也是徐傑見都沒有見過之人。

老皇帝左右看了看,見得沒有人開口幫徐傑說話,連帶謝昉也閉口不言,只得說道:“那取個榜眼探花如何?”

徐傑本以為自己進來,是要聽老皇帝問些策論之類,因為別人進來都是這麽個程序,並不談取名次之事,不想自己一進來,皇帝直接要給徐傑安排名次了,徐傑自己也沒有想到。此時也沒有徐傑說話的余地,唯有站好等這些相公學士們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