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歐陽與元夕(第2/2頁)

徐傑聞言笑道:“歐與歐陽,本就是一個出處,倒也不算欺瞞。”

歐陽這個姓氏,來自歐余山,乃是封地之名,歐余山之陽,山之南面、水之北面為陽,便有歐陽這個姓氏。但是歐陽也姓歐,春秋末一代鑄劍大師歐冶子,也是龍泉劍的鼻祖,便是這歐余山之歐。

歐陽文峰聞言,臉上的幾分歉意盡去,笑意爽朗非常,又道:“未想徐兄竟然知曉歐與歐陽本是一姓,徐兄博學多才,佩服。”

便是這般一番話語,相識不久的幾人,方才真正算是坦誠相交。

鳳池山北,面對大江,便也是觀景的好地方。半坡之上有個文昌書院,也就是大江郡本地士子進學之地,與青山縣學等級類似。卻又有不同,文昌書院其實是私人家的書院,雖然也收外來學生,價格卻是頂天,也帶有一些貴族學校的意思。

文昌書院後面的東家之一,就是大江城馬家,也就是馬子良的家族。其余也還有一些股東,也都是大江城裏的大戶人家。這些大戶人家共同在鳳池山北這種好地方建起書院,也就是為了家族子弟能受更好的教育,其中的教習也多是重金聘請。

這座書院帶來的好處便是這馬家歷代,都能有幾個中舉的,偶爾也出進士。馬子良屬於馬家長房嫡子,二叔便是進士及第,如今在河北為官,當了一地知縣。有官在朝,不論是大官還是小官,這一家的富貴便也就無憂了,家中田產無數,卻是不需向朝廷繳納絲毫的賦稅。首富之名頭,便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馬車到得鳳池山下,便也要徒步上山,頭前一段路倒是與上鳳池派的道路一樣,到得半山,方才繞山往北去,直入文昌書院。

這文昌書院與江湖門派在一座山上,練武的呼呵聲與那朗朗讀書聲互相不幹擾,也就是這大華朝的江湖與朝堂的寫照了。

徐傑一邊往山路而上,沿路之上都是文人士子的身影,也還有一些女子帶著丫鬟大包小包往山上去。這些女子倒不是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而是城中的花魁人物,文人盛會,豈能少了花魁清倌人作陪。

卻是偶爾也能看到幾個挎劍之人從山上下來,這些下山之人自然是進城裏去的,今夜燈節,城裏的熱鬧可想而知,一年便也是這一回,豈能錯過。

只是徐傑經常能感受到一些錯愕的眼神看向自己,皆來自那些下山的挎劍之人,顯然是這些鳳池派的弟子認出了這個秀才,雖然相行路過,卻也不免有些愕然地多大量了幾眼徐傑。愕然之後的眼神,大多不善,卻也並不上前來找晦氣,反而是去告訴身旁並未發現此事的師兄弟,然後指指點點幾下已經走過去的徐傑。

文昌書院,依山勢而建,學堂建築與住宿房屋,頗有點層巒疊嶂的意思。大門之上有牌匾,從大門而入,階梯幾百,每上得幾十個,便有一排建築,中間是學堂,兩邊是廂房。按照年紀劃分,入學之人便也在不同的學堂內上學。

書院內早已張燈結彩,大紅的燈籠到處都是,便是這些燈籠,也就顯示出了這座書院的財力不凡。

一直往上,便有一個大廳,大廳頭前有一塊不小的空場,今夜詩會之地,便也在此了。

條案無數,整齊排列,兩邊廂房裏,汽霧升騰,便是廚子們臨時的廚房了。備下無數菜肴,只等上桌。

大廳頭前,也還搭有一個小台子,便是花魁清倌人們的表演之地。

台子之下有一排條案,這些條案自然是留給那些名士大儒或者官員所坐。

“徐兄,快些往前,先占個好地方。”歐陽文峰似乎有些經驗,一人當先,快步往前,前面已然有了許多人落座。

徐傑便也加快了一些腳步,似乎真感受到了歐陽文峰的急切一般。如此與雲書桓占了一張還算比較靠前的桌案,與歐陽家兩人毗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