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戰場白骨纏草根

明堂內,決定大宋國策的官員們再次匯聚,短暫的七天假期結束的總是這麽突兀。

楊霖的手裏,是一份關於吐蕃的情報,詳盡地描述了如今四分五裂的吐蕃,各方勢力的強弱和疆域。

“吐蕃番民,桀驁難馴,驍勇不下韃靼,聞戰不驚反喜。雖崇尚佛教,卻無慈憫之心,男女皆以劫掠為榮,凡經此地商賈,必受其害,盛唐時商道曾為之隔絕。”

韓世忠的這番話很有水平,一看就是仔細研究過,而且派出了足夠的斥候。

楊霖輕輕合上卷帛,笑道:“恩相,吐蕃人各自為戰,乃是天賜良機,若於此時取之,易如反掌。若是假以時日,讓吐蕃養成氣勢,有一梟雄一統蕃人,則其為害之深,較之西夏必有過之而不及。”

蔡京輕輕點頭,道:“朝廷多年統籌,謀劃布局,至此實則已是萬事俱備。上元佳節之前,須有捷報,為陛下賀喜。”

眾人一起站起身來,十幾位當朝重臣,共同朝北一拜,蔡京笑道:“我等大臣,皆應策應萬全,保證輜重,可等捷報入京。”

在西南的王黼,終於逮到了一次機會,這一回身在大理的禁軍兵馬,直接揮師北上,要拿吐蕃開刀。

在西北,大宋和吐蕃因為共同的敵人西夏,早就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宋將王紹組織熙河開邊,從西夏的南部向西進攻,不斷擊敗和收服吐蕃部落,勢力進入新疆東部,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若沒有後來司馬光的重新為相,認為打仗得不償失,早就和幾十萬吐蕃人一道,把西夏給滅了。

從那時起,戰亂不斷的吐蕃小部落,就紛紛選擇內附,歸順大宋。

而西南則不同,大理和吐蕃在這裏用兵從未停止過。

可以說這裏以前幾百年,以後幾百年都不會太平。

大理的前身南詔經常和吐蕃爭戰,但大理成立時,吐蕃帝國已經衰落、解體,吐蕃地區成為封建領主和寺廟的割據,大理國內也不太平,權臣高氏和皇家段氏的爭奪日劇,也無力對外擴張,總體趨於和平。

唯一例外的就是滇藏交界的鹽井地區,由於食鹽的重大經濟利益,雙方一直爭奪,延續數百年。在後世的歷史上,直到清代,麗江的土司仍然和藏區領主為此地大打出手。

雙方的關系可以說是不共戴天,此地的吐蕃部落也一直防備大理人的入侵,守衛森嚴。

按正說,從大理進攻吐蕃,一定要繞開這塊是非之地。

只要從其他地方進入吐蕃,相比不會有什麽抵抗,可以和北線一樣,慢慢收攏吐蕃部落。

可惜的是,王黼根本沒有派出哪怕一個斥候前去探查。

北線韓世忠兵不血刃拿下積石山輻射吐蕃諸部的時候,南線王黼興沖沖地帶兵撞進了這塊鹽井之地。

吐蕃僧尼部落的首領尚可屹,身材粗壯,手裏拿著兩把尖刀嗎,身後就是一群從未停止過戰鬥的吐蕃勇士。

這些人看上去都比自己胯下的馬還要強壯,手裏握著各式各樣的武器,眼神甚至有些呆滯。

戰爭就像是家常便飯,這塊鹽井之地,自古是強者得之。不知道有多少強橫一時的部落,在此被徹底抹平。

看著陣營排列,他們不過兩萬人,冷冷地注視著遠處的十幾萬宋軍,並沒有一絲的畏懼。

一聲令下,吐蕃騎兵從高處順勢而下,如同一只擇人而噬的野獸。

……

空氣散發著血腥與硝煙氣息混雜的味道,無數的屍體橫躺在冰冷的高原凍土上,他們多半是汴梁京營禁軍,身上的盔甲質量極高卻都已殘破,眼神中還殘留著驚懼。

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讓事前信心滿滿的南線宋軍,遭遇了出征方臘以來自大的慘敗。

幾年時間、數次大戰,辛辛苦苦養成的信心和氣勢,就此付之一炬,潰逃的宋軍甚至踩死了不少自己的同袍。

通!通!通!

帶著金屬顫音的鼓聲在戰場上空回蕩,吐蕃人耀武揚威地走過戰場,收繳著戰利品。

他們隨意翻弄著宋軍的屍體,搜尋一切可能搜到的財物,各種武器更是遍地都是。

宋軍京營禁軍,裝備最是精良,常常讓西軍那些苦哈哈眼饞的發紅。

退到原大理國內的王黼,驚魂未定,看著滿殿的武將,忽然一把將桌案掀翻,開始大發雷霆。

“十幾萬人馬,連小小的吐蕃領主都打不過,朝廷養著你們不如養一群豬。賊軍漢,鳥配軍,平日裏誇耀本領,一打仗全是含鳥的猢猻、繡花枕頭。這一回不上奏朝廷,治你們個無能怯弱,本官怎肯罷休。”

帳內武將一個個低著頭,雖然憤恨卻不敢頂撞,王黼還是當朝特進,單從官位上說,還在少宰楊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