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皇之治(第4/15頁)

(房子一開始是楊堅讓李德林隨意挑選的,還說就是沒有合意的,還會幫他造,李德林就隨便挑了一個,居然最後被蘇威等人借此攻擊,惹得楊堅大為不滿,最後房子沒了不說,還失去了聖眷。)

二、忤逆事件:

十年,虞慶則等於關東諸道巡省使還,並奏雲:“五百家鄉正,專理辭訟,不便於民。黨與愛憎,公行貨賄。”上仍令廢之。德林復奏雲:“此事臣本以為不可。然置來始爾,復即停廢,政令不一,朝成暮毀,深非帝王設法之義。臣望陛下若於律令輒欲改張,即以軍法從事。不然者,紛紜未已。”高祖遂發怒,大詬雲:“爾欲將我作王莽邪?”(前文說過,對於鄉正問題,李德林一開始是反對態度,但是,後來因為既然已經實行,他認為保證政府權威,不能朝令夕改,結果惹得楊堅大怒,居然扯出了王莽來,不知道是怎麽聯系起來的。)

初,德林稱父為太尉谘議,以取贈官,李元操與陳茂等陰奏之曰:“德林之父終於校書,妄稱谘議。”上甚銜之。(李德林稱自己是太尉谘議,結果被告發根本位不至此,只是校書而已,因為有冒官嫌疑,楊堅對李德林很不爽)

至是,復庭議忤意,因數之曰:“公為內史,典朕機密,比不可豫計議者,以公不弘耳。寧自知乎?(指責李德林不“弘”,就是說沒有大局觀)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廢闕,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天性,何須設教。然則孔子不當說《孝經》也。(搬出了在“以孝治國”這個國策上的分歧,指責李德林)又誷冒取店(換房事件),妄加父官(冒官事件),朕實忿之而未能發(老子忍你很久了)。今當以一州相遣耳。”因出為湖州刺史(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於是李德林被貶為湖州刺史)。

德林拜謝曰:“臣不敢復望內史令,請預散參。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觀盛禮,然後收拙丘園,死且不恨。(李德林表示,不指望恢復原來的官職,但不想去湖州,想留在京師當個散官。他是想親自見一見楊堅的泰山登封典禮,看完之後,他就告老還鄉,這輩子也就沒什麽遺憾了)”

上不許,轉懷州刺史(楊堅還是不同意,最終轉為懷州刺史)。

(由於政見不一,李德林遭到了楊堅的殘酷對待,一貶再貶,從內史令貶為湖州刺史,然後轉為懷州刺史。)

懷州刺史任上什麽情況呢?在州逢亢旱,課民掘井溉田,空致勞擾,竟無補益,為考司所貶。歲余,卒官,時年六十一。(真是喝水塞牙縫,哪哪都不順,在任上居然遇到了旱災,而且老百姓挖井也挖不出水,白白消耗人力,結果遭致考核單位的批評。一年多後,在任上去世,時年六十一歲)

李德林唯一可以安慰的是,總算他死後,楊堅還是念了舊情,讓他享受了一下哀榮:贈大將軍、廉州刺史,謚曰文。及將葬,敕令羽林百人,並鼓吹一部,以給喪事。贈物三百段,粟千石,祭以太牢。

二、蘇威。楊堅時代,早年有所謂四貴,高颎、蘇威、楊雄和虞慶則。蘇威更是楊堅的股肱之臣,當年有人彈劾蘇威,說他位高權重,所任多職,卻從未舉賢自代,結果楊堅連連發言,為蘇威辯護:

上曰:“蘇威朝夕孜孜,志存遠大,舉賢有闕,何遽迫之!”(表示蘇威有更重要的事情,就算不能舉賢,有什麽好強迫的呢)顧謂威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對蘇威表示,咱倆的關系,跟一般人不一樣,只有你和我才能想一塊去)因謂朝臣曰:“蘇威不值我,無以措其言;我不得蘇威,何以行其道?楊素才辯無雙,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蘇威若逢亂世,南山四皓,豈易屈哉!”(盛贊蘇威對他的意義,表明二人是相輔相成,還說楊堅都不如他,到了亂世,就是南山四皓這樣的著名隱士)

什麽叫器重?這就叫器重!楊素也算有才了,但在楊堅看來,還是不如蘇威;楊堅甚至認為,蘇威這哥們,可類比於“南山四皓”。

所謂“南山四皓”,是秦末漢初的四個隱士,亦稱“商山四皓”。

四個老爺子因為生逢亂世,所以隱居山林,後來劉邦建立了漢朝,多次請他們出山,都未能請動,劉邦屢屢引為遺憾。

後來,劉邦因為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之下,起了廢立太子之意,想要廢掉太子劉盈(呂雉的兒子),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的兒子)。當時呂雉對此極為恐慌,四處轉腰子,不知道怎麽辦,後來無奈之下,去請張良幫忙。張良一開始不想摻和這事,後來實在是逼不過,便讓呂雉去請“商山四皓”。

然後我們不妨引用《史記·留侯世家》,來看看“商山四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