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起始篇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6)(第2/5頁)

作為戰場老同志、老狐狸,白起知道在戰場上不能小看任何一個對手,但他卻懂得一定要讓對手小看他的道理。示弱求戰示強求和,他決定示敵以弱,誘敵深入。在交戰的過程中,他故意裝敗逃跑,在逃跑的過程中,巧妙布置了縱深的包圍圈,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從而全殲敵人有生力量。

趙括雖然讀盡軍事書籍,但也只會玩玩沙盤土堆,和小朋友們一起過家家。趙括當上將軍後,變守為攻,而秦軍則秘密派白起為三軍總司令,穩紮穩打,理論家在戰場碰到實戰家,結果可想而知。趙括以為敵軍不堪一擊,殊不知是他智商太低,趙軍被分流,各個擊破。

在歷史上趙括是個有突出貢獻的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具體說就是一個成語:紙上談兵。他光榮就義之前才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可太晚了,趙括用生命的代價,才知道兵法不是談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可惜他再也沒有實踐的機會了。

領導英勇殉職,趙軍失去了主心骨,在秦軍投降就能吃飽飯的巨大誘惑下,餓得頭暈眼花的趙兵無心戀戰,40萬大軍投降了白起。知人知面不知心,趙軍沒想到白起是個缺乏誠信的領導,本來投降時說好讓吃飽飯,誰知面對40萬趙國戰俘,白起用了一個最殘忍的處理手段,全部坑殺。

白起的兇狠殘暴令人發指,坑殺40萬投降軍士,不僅如此還對200多名小孩割耳斷肢,放回趙國想把趙國人民嚇怕,從而令其不戰而降。然而,趙國人民看到那些被摧殘的孩子們,不但沒有展示出怕秦國的樣子,而是真心的怒了,更加堅定了捍衛腳下土地的決心。於是仇恨的種子在趙國人民心目中徹底生根發芽。

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徹底勝利而告終,隨軍記者在戰後總結了白起將軍的戰略戰術,一致認定白起在長平之戰裏,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時代的作戰思想,這是他能夠勝利的關鍵。此戰中用切斷糧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戰,這是白起的發明創造。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符合現代軍事提倡的殲滅戰思想。

毫不客氣地說,白起的作戰技巧,在戰國時期引領了當時的戰爭發展水平。他懂得實事求是地去分析敵我形勢,然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有針對性地打擊敵人。在這一作戰思想的正確指引下,長平之戰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白起長平一戰成名,戰後回國被邀到處演講、做報告。人們知道了白起坑殺40萬趙國士兵的事,這種不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做法受到人們的抨擊與責難。白起每次回應這個問題時都這樣回答:安邦不怕傷天理,定國何懼絕子孫。

一將功成萬骨枯,白起用40萬條生命提高了自己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有人分析白起是不是有暴力傾向,也有人傳言白起是變態狂魔,種種猜測白起都置之不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是人,不是神仙,造這麽大的孽,想想都要做噩夢,可他冒著失眠的危險這麽做,實在是無奈之舉。

有研究認為,白起坑殺40萬人是有充足理由的。殺了這些人趙國軍事力量就徹底毀滅了;秦國實在沒有能力多養活這40萬張嘴。白起為了減輕秦國百姓的負擔,只有讓他們跟閻王爺混飯吃去了;另外趙國士兵投降沒有誠意,這些人不會為秦國效力,特殊情況下反而會成為恐怖分子。

雖然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可在領導面前謙虛一點、謹慎一點還是很有必要的。白起可能還不懂得細節決定成敗之理,長平之戰後,白起言行受到了秦昭襄王的注意,他的一些作為被領導認為是危險舉動,遭受了領導的猜忌。

秦昭襄王是個開拓性的人才,他組織並領導的長平之戰是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關鍵戰役,此戰一舉摧毀了趙國的有生軍事力量,確保了秦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作為世界戰爭史上都難得一見的規模宏大的殲滅戰,長平之戰被光榮載入歷史。

白起一聲令下40多萬趙國將士去閻王那兒當兵去了,對趙國來說,白起的舉動簡直是毫無人性,失去了軍事依仗,趙國已經沒有了生存的自主權。白起似乎是世界大同的追求者,不但沒有同情趙國,反而向秦昭襄王主動請戰,準備將趙國從戰國的版圖上徹底抹去,從而解救趙國百姓於水火之中。

應該說,白起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家,他完全是稱職的,他的確正確分析了軍事形勢,只要秦軍一鼓作氣,很快就可以把趙國拿下。這也可以理解為戰鬥是一個軍人的天職,取得輝煌的戰鬥成績,更是每一個優秀軍人的夢想。可白起顯然不是搞政治的材料,面對白起的風光與戰功,秦昭襄王心裏有了小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