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二十三章 最後的海戰(第5/9頁)

陳璘和鄧子龍一殺進來,立刻就吸引了日軍的注意——沒辦法,他們的船只太高大太醒目了,不由得不被人注意。島津義弘認出這是明軍的旗艦,立刻調動精銳部隊前往圍攻。現在明、朝最高指揮官的位置都過於靠前,都在日軍的包圍之中,只要能在聯軍水師剿滅日軍之前把這兩大巨頭幹掉,日軍便還有可勝之機。

登時就有島津家的武勇敢戰之士聚攏到陳璘的旗艦四周,有膽子大的兩個武士,居然憑著撓鉤和繩索爬上甲板,揮舞著武士刀哇呀呀怪叫著沖了上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距離他們登船的位置最近,一看不好,急忙上前阻攔,幾下交鋒被日本武士砍得渾身是血,但是他力戰不退。旁邊一個叫文煒的旗官情急之下抓起一根長戈沖了過來,隔著遠遠的把長戈一掃,兩名武士抵擋不住,噗通噗通兩聲,都被掃到海中,眼看活不成了。陳九經這才算撿回一條性命。

這個甲板上的小插曲陳璘並不知道,這時候的他已經顧不上管自己兒子了。他看到日軍許多戰船圍攏過來,下達了第一個命令:把船錨拋下去,讓旗艦停在水中,然後下達了第二個命令:集中艦炮和虎蹲炮對靠近的日艦猛烈轟擊。

陳璘是一名優秀的水戰指揮官,他很清楚明艦與日艦的優劣。停船作戰,有兩個好處:一是靜止的船身可以提高艦炮的命中率,有效殺傷敵人;二是能多吸引一些敵人過來,為李舜臣減壓。

至於日軍的近戰威脅,陳璘不是特別在意。明軍艦船比日軍高出數米,日軍無論攀爬還是鐵炮射擊,都是仰攻,只要防禦得法,敵人根本攻不上來。事實上,一艘靜止的明軍大艦,差不多就是一個海上固定城塞,無比堅固。

很快這條停錨的大艦就吸引了許多日艦,他們好似聞到蜜糖的螞蟻一樣洶湧而至。有些船走到一半就被炮火打沉,但更多的戰船不屈不撓地沖過來,大量鐵炮兵站在甲板上,噼裏啪啦地對著旗艦猛烈開槍,彈丸如雨般飛過半空,嵌入大船的船體。

這時候,陳璘下達了第三個命令:“所有甲板上的戰鬥人員每人一柄長槍,在船舷兩側的挨牌下伏低身子等好。”日軍射擊了一陣,發現鐵炮雖然無法對船體造成傷害,但卻把明軍在甲板上的人都趕跑了,機不可失,立刻就有數百名倭寇坐著小船,朝著旗艦攀爬而上。

當他們剛剛在船舷上冒頭的時候,明軍長槍兵突然一齊站起來,用手中長槍把毫無防備的日軍士兵戳下海去,然後迅速矮下身子去,躲避下一陣的槍林彈雨。

這個戰法很簡單,可日本人就是幹瞪眼無法破解。明艦太高了,日本人喜歡的跳船攻擊在這裏無法發揮威力,只能攀爬——攀爬需要兩只手,而且還得防備船身上密密麻麻七八寸長的釘鉤——等爬到船邊,明軍的長槍就遞過來了,只需輕輕一戳,就能幹掉這些雙手摳住邊緣的倭寇。

如此重復了數次,明軍長槍兵幹掉了千余名試圖登船的日軍,斷肢人頭掉了一地,沒有再讓一個日本士兵踏上甲板。

現在觀音浦內外變成了一鍋東北大亂燉。在外圍,優勢兵力的明、朝聯軍圍著日本人窮追猛打,力求打開局面;而在浦內的島津艦隊,則圍著陳璘和李舜臣舍生忘死地強攻,搶在自己滅亡之前幹掉敵指揮官。

陳璘鎮定自若地指揮著旗艦,憑借自己的豐富經驗硬生生扛了日軍戰艦的數十次圍攻,而且用艦炮轟沉了數十艘。島津艦隊以優勢兵力如此瘋狂地進攻,明軍依然是巋然不動,這讓所有日軍心中都閃過一絲絕望的念頭:鐵炮打不動,步兵又爬不上去,這仗怎麽打?

他們不知道,陳璘卻知道。

陳璘酣戰良久,擡頭望了望遠處鄧子龍的三條大船神神秘秘地接近,大喜過望,隨即下達了第四個命令:拔錨後撤,全體撤下甲板。

怎麽?不打了?

不是不打了,而是真正的大殺著來了。

遠處沖來的那些船上,每個士兵手裏都握著一把奇怪的武器。這是銅制的一個大圓筒,筒前有口,筒後有一個推柄,看起來就像是一把簡陋的山寨水槍。

不過那不叫水槍,而是叫噴筒;它噴的也不是水,而是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明代火器充滿了奇思妙想,很多都已經有了現代武器的影子。明軍有一種武器,叫做猛火油櫃,就是一個大銅櫃子,裏面架著數根直筒,側面是注油孔,後面還有一個推進活塞。使用的時候,把石油倒進油孔,推動活塞,石油就會先從直筒裏噴出,經過藥樓時被火藥點燃,變成一條噴射狀火舌去打擊敵人,是一件很牛逼的守城利器。

猛火油櫃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噴射器。後來明軍根據這個原理,開發出了一系列便攜式小型噴筒,有可以噴火焰的、有可以噴毒煙的,有的還可以兩者都噴。此時陳璘帶來的,就是其中一種噴火的噴筒。這玩意威力奇大,尤其適合擁擠海域的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