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五章 兵敗如山倒

萬歷二十年四月十三日上午九時。

朝鮮李朝的釜山鎮僉使鄭撥剛剛從宿醉中清醒過來,他昨天帶著麾下三艘戰艦去釜山港附近的絕影島打獵,收獲頗豐,於是晚上就喝多了點。這時有部下向他報告,說遠處海域出現了奇怪的船只,不過現在海霧很大,只能看清一團黑影,無法辨別身份。

鄭撥算算日子,以為是日本的歲遣船來晚了,也不以為意,依舊不急不忙地洗漱、用早餐。突然,對面的船傳來一陣轟鳴聲。鄭撥腦子一激靈,酒立刻醒了大半。

他也算是一員老將,立刻分辨出這是火銃射擊的聲音。盡管從這樣的距離,火銃對自己的坐艦產生不了什麽效果,但它代表的意義卻十分可怕——老百姓顯然不可能有這種規模的火力。莫名驚駭的鄭撥不顧危險,登舷遠望,然後他就呆住了。

逐漸從海霧裏出來的,不是一條船,也不是兩條船,而是無數的戰船。所有的史書談及這一段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用了一句話:“蔽海而來。”

很快,位於釜山附近的加德島鷹峰烽燧台燃燒起了狼煙,表明瞭望台也觀測到了敵情。一瞬間,整個釜山附近都狼煙四起,驚慌失措地傳遞著倭寇來襲的消息。

鄭撥所目睹到的日軍艦隊,準確數字是四百艘,差不多是日本海軍二分之一強的戰力。這些船上運載的,是小西行長的侵朝第一軍團,總計一萬八千人。

當寫到“蔽海而來”“七百艘”“一萬八千人”這些詞時,不知道為什麽,突然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韓國電影《黃山伐》。裏面有個情節,是兩名朝鮮士兵向國王報告唐軍來伐,兩人先說唐軍一共有多少多少只船,每只船有多少多少名士兵,然後說:一共是……是……接下去兩人開始伸出四只手,經過二十個指頭輪指N遍計算,算完又互相對視數眼,最後同時大喊道:“那是不計其數啊!”

我當時非常奇怪這一情節的設計,裏邊還有很多類似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搞笑。因為,這一部很正經的主旋律愛國主義電影。

在這種題材和風格的電影裏,夾雜了這麽多無厘頭搞笑的小情節,這讓我覺得極其怪異。只不過當我發現在這場被朝鮮稱為護國戰爭的過程中,也一樣出現過無數給我這種感覺的事件後,我便因此揣測這也許是代表了他們某種傳統吧。

侵朝日軍第一軍總指揮小西行長,現在就帶著“不計其數”的精英戰士,正站在船頭。他望著遠處鄭撥的坐艦以及更遠處的釜山港,心裏充滿了興奮。小西本是堺港商人之後,按說這輩子是沒什麽出頭機會的。幸虧他碰到了秀吉,蒙其賞識,憑借自己的外交才能一路青雲直上,出征前已是肥後國二十四萬石土地的藩主。

對一個藥商之子來說,二十四萬石土地已經是不得了的成就,但對於偉大太閣的心腹來說,卻太過狹窄。小西行長認為憑自己的功勛和才幹,理應擁有更多土地。現在這一片豐腴的大陸徐徐向自己敞開了胸懷,只消輕輕一跨便可將其掌握在手中,小西行長已經有些迫不及待。

站在小西行長身旁是他的女婿、對馬島的島主宗義智。這一對翁婿在秀吉麾下,常年負責對外貿易的談判工作,對朝鮮情況十分熟稔,麾下兵將也多出自是九州籍貫,稱得上是對朝鮮知根知底。所以秀吉派遣了他們作為先鋒軍團,承擔最艱巨的登陸任務,以及試探朝鮮軍的虛實。

小西行長根本不在乎先鋒即將面臨的種種困難。作為商人,他明白高風險會帶來高回報。如果這一次他作為先鋒順利地打開朝鮮國門,將會獲得極為豐厚的好處。眼前的小小釜山,不過是他成功的第一塊踏腳石。

想到這裏,小西行長揮動軍扇,下達了前進的號令。

鄭撥看到鋪天蓋地而來的日本戰艦,心裏已經明白怎麽回事了:原來朝廷一直在討論的倭寇入侵,是真的。他顧不上埋怨朝中那些顢頇大臣,立刻下令轉舵回城。他知道,日本人籌謀已久,憑借自己的三條船是絕無勝算的,回到釜山城內據守才是唯一的選擇。

其實,在前一天的釜山城裏,已經出現了戰爭的征兆。平時釜山倭館裏有許多日本商人,可昨天卻離奇地都消失了,只剩下四個人留守。現在鄭撥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大軍來襲之兆。可惜現在後悔也已經晚了。

看到朝鮮人已經被徹底震懾,小西行長這才下令全隊轉向,開始尋找合適的登陸場。釜山的地形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海岸多為沙灘,平均潮差不超越一米三,適合登陸的地點很多。小西艦隊在下午五點左右,終於找到了一處適合的登陸場,距離釜山城不到四公裏。

大批的士兵從關船和安宅船上攀下來,轉乘小早船,如同飛蝗一般沖向海岸線。第一名戰士在快接近海灘時,迫不及待地跳下小船,趟著水花,大叫著登上朝鮮的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