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四章 辯誣與聯合國軍

且說金應南得了李昖面授機宜,一路兼程,進入遼東。按照計劃,金應南打算在遼東搜集一下情報,看看大明到底知道不知道日本的事。這一打聽不要緊,嚇得他臉都綠了。

原來從今年開始,遼東一帶開始有奇怪的流言四處傳播,都說日本鬼子要入侵大明,高麗人要給鬼子當偽軍。對這些流言,官員們和讀書人一笑置之,可普通老百姓不懂,流言說什麽就信什麽,越傳就越玄乎。

有一次朝鮮王子訪華,一共帶了十頂轎子,高高興興過了鴨綠江。也不知誰扯了一嗓子朝鮮軍入侵,嚇得鴨綠江附近的八站百姓一夕數驚,四散奔逃,扶老攜幼躲進山裏,好幾天才敢出來。

還有比這更離奇的故事。民間傳說,一位朝鮮使臣赴京朝貢,回程時寄宿在金石山一家姓河的人家。朝鮮使臣的翻譯官對主人說:“你要有三年五年的陳釀好酒,趕緊拿出來喝吧。”主人問為什麽,翻譯官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過一陣朝鮮大軍就要殺過來,到時候,你就算有命收藏也沒命喝。”(後來這個故事傳回了朝鮮,朝鮮國王一聽,當即大怒,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打死了不少無辜的翻譯官,真是無妄之災。)

這個故事極具煽動性,不由得人不信。類似這樣的流言,在遼東傳得滿天飛。這些流言的發端已不可考。不過仔細想想,日本為了戰爭所做的一連串大動作,不可能瞞得密不透風。路過的海商、來往的驛使、逃亡的工匠,太多人有機會覺察到即將到來的戰爭陰雲。

這些人沒有許儀後那麽高的覺悟,可能不會上報朝廷,但他們總會把心中疑懼說給身邊的人知道。這種八卦極具傳播價值,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成了全國皆知的秘密。當時遼東傳成什麽樣呢?“遼人疑朝鮮有異志,多所熒惑。”已經鬧得快炸開了鍋,讓當地官府和駐軍頭疼不已。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不光是遼東,連北京都開始對朝鮮起了疑心。

自從陳申和蘇八兩份倭寇入侵的報告打到北京以後(當時許儀後報告還在路上),內閣很快拿出了應對之策,指示讓從天津到江浙、福建等處邊境鎮守督撫整頓兵事,嚴備海防——因為根據以往倭寇襲擊的經驗,大明官員認為日本人應該是會從沿海直接登陸。

安排完國內的事情,大明官員們忽然想起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陳申和蘇八的報告裏,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了日本的侵略構想——驅高麗以為先鋒。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如果它叛變投日一起進攻遼東,那可是相當嚴重的政治事件。

而朝鮮的舉動,也確實讓大明不太放心。日本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連當地華僑和琉球國都上書通報,怎麽一貫事大最為忠勤的朝鮮,這次卻一聲不吭,沒有立刻向天朝匯報敵情呢?

大明官員們有點犯嘀咕了,難道朝鮮人和倭人真有勾結不成。

對於這個疑問,大學士許國站出來,說不可能,朝鮮我很了解,一貫對華親善,不會做這種蠢事,還是先問清楚的好。於是兵部便發了一道咨文給遼東都司,讓他們問問朝鮮人到底怎麽回事。

遼東都司的官員接到公文以後,不驚反喜,狠狠一拍大腿,可算他娘的找到謠言的根兒了! 他們立刻移文漢城,發出質詢,語氣嚴厲。

金應南抵達遼東的時候,正好趕上遼東都司的信使揣著公文奔漢城而去。

金應南一看,這大明從上到下都對朝鮮充滿了敵意,心中無比恐懼。他想起李昖出發前的叮囑,說如果大明已經知道日本入侵的事,就趕緊打起奏報倭情的旗號,心想主上真是料事如神,連忙把朝鮮使旗揚起來,光明正大沿著驛道前進。

這一路的艱辛呐,就別提了……李朝開國二百年,聖使節從來沒遭遇過這種非人的待遇。無論車仗走到哪裏,只要被人發現是朝鮮使節,要麽遭人白眼,要麽就是一通蔬菜瓜果亂砸,有如喪家之犬。

金應南一路鼻青臉腫,好不容易走到了山海關,結果差點沒進去。關下的老百姓一看是朝鮮人,都指著鼻子罵:“你們不是投了鬼子當皇協軍嗎?還有臉跑這裏來?”

金應南一看,這麽下去不是辦法。遼東人已經如此敵視,等使團到了北京,怕不是直接就被推出去斬嘍?他找來了翻譯官洪純彥商量,洪純彥說我跟當今內閣大學士許國的舍人俞深很熟,要不我先快馬加鞭趕到北京,設法搭上許閣老這條線,朝裏有人,咱們才好說話嘛。

這個建議真是雪中送炭,金應南大喜過望,趕緊準備了一份書信,讓洪純彥快馬先趕去京城。等到金應南走到通州的時候,俞深已經親自出來迎候。俞深說現在福建、浙江都有人舉報爾等通倭,許閣老一力堅持朝鮮無叛,一直等著你們派使者過來呢。你們現在總算是來了,可千萬別裝成什麽事都沒有,不然就把我家許大人給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