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六章 閃擊

這裏有必要簡單地復習一下朝鮮的地理狀況。朝鮮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自北向南延伸1,100公裏。整個半島百分之八十都被崇山峻嶺所覆蓋,平原很少。在群山局限之下,能夠通行的道路只有固定的幾條,且是依山勢而修,很少是通衢大道,不適宜大兵團大範圍作戰,給進攻方的戰略選擇很少。

朝鮮行政區分為八道,自北向南為平安、鹹鏡、黃海、江原、京畿、忠清、慶尚、全羅。其中慶尚道位於朝鮮最南邊,是距離日本對馬島最近的一道。

從慶尚道到位於京畿道的首都漢城一共有三條道路。最東邊的一條是從釜山、東萊走北部海岸,沿蔚山、慶州,最後抵達尚州。路途較遠,但優點是道路寬闊,且能從海上得到補給。慶尚道的官方驛道,就是設在這條路線上。

中間的一條路,是從東萊向西北方向直插密陽,再到大邱,再到尚州。這條路線是直線記錄最短的,只是道路狹窄,沿途山高水深,不僅關隘較多,而且部分地方還要走棧道。慶尚道的烽火台路線,便是設置在這一條路的沿線。

這兩條路起於東萊,匯於尚州。尚州是整個慶尚道的治所,也是重要的鎖鑰關卡,因為它的北方是忠清道的鳥嶺天險。只要逾越了這個天塹,漢城便近在眼前。事實上,一直到現在,韓國這一地區的鐵道線路,仍舊是按照這兩條古道的走勢來修建的——可見整個慶尚道的地理環境對通道限制之大。

除了這兩條路以外,還有一條靠西的山路,走金海,昌寧和星州,與中路路線幾乎平行向西。不過這條線路比中間更難走,基本上全是翻山越嶺,不適宜大兵團行軍。

朝鮮的山地實在太多,把城鎮體系切割得支離破碎,許多城邑根本不在交通大道附近。徐徐蠶食這些城鎮,對占領軍來說是件曠日持久的工作。但日本人無法等那麽久,為了盡快征服朝鮮,日軍在戰前制定的戰略,是要打一場快速戰爭,直接沿大道撲向朝鮮的幾個樞紐大城,希望靠摧毀敵人的中樞城市來壓制抵抗。

這個戰略成就了日軍在初期的華麗進擊,也為後來的窮途末路打下一個深深的伏筆。

按照日軍在開展前制定的方略。小西行長拿下釜山之後,要立刻搶占釜山、東萊,徹底控制三條重要通道的起點。等第二軍團的加藤清正、第三軍團的黑田長政抵達之後,三個軍團沿著前述道路齊頭並進,三路並發,異道會於尚州。三支拳頭同時用一招“黑虎掏心”,一舉捏住李朝的心臟——漢城。

在釜山和東萊順利陷落之後,日軍前線最高指揮官宇喜多秀家在對馬島開了一次軍事會議。秀家當過秀吉的養子,身份高貴,但本人年紀並不大,資歷尚淺。所以他名義上雖是最高統帥,實際上都是跟其他軍團長商量著來。

在會上,秀家把除了小西行長以外的軍團長召集起來,問他們是等太閣大人親自到了咱們再打,還是先自顧打了再說?

秀家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他十分了解秀吉好大喜功的性子,釜山的輝煌勝利一定會讓秀吉冒出親征朝鮮的念頭,必須早作準備。他想跟幾位軍團長商議一下,接下來該采取何種方略為上。

諸將眾說紛紜,其中有兩個人聲音最大,一個是加藤清正,一個是福島正則。這兩個人都是秀吉的老婆北政所從小養大的,能征善戰,同以“賤嶽七本槍”聞名天下。可這時候兩個人的意見完全相反,清正主張速進,正則主張持重,倆人越說越氣,最後竟撕破臉皮吵了起來,差點沒白刃相見。

這時候,第六軍團的頭號勇將立花宗茂站出來,沖秀家說了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們現在是跨海遠征,如果什麽都等太閣拿主意,黃花菜都涼了。以我之見,應該趁朝鮮還未徹底警覺的時候,來場速戰,直接攻下漢城。”

六軍團團長小早川隆景問他你怎麽知道。立花宗茂不屑道:“釜山和東萊咱們全是半天就拿下來了。這種堅城若擱到日本國內,非籠城數月不能下。可見朝鮮人警備荒廢。咱們要是不快打,等他們反應過來,從明朝借兵,那就沒戲唱了。”

這一番話說得幾位軍團長個個點頭稱是。秀家最後拍了板,說趕緊把這個決議告訴小西行長,讓他做好速攻準備。

沒過一天,信使回來了,一臉無奈地告訴秀家:“您甭催他了,他比您還著急,第一軍團早就開拔跑了!”

原來小西行長一看釜山、東萊打得這麽順手,野心開始膨脹起來。他是商人出身,自己有小算盤。如果等到加藤、黑田兩個軍團一起登陸,到了漢城,這功勞就被平白分走了三分之二。現在朝鮮人如此孱弱,我的第一軍團還不如趁他們還沒渡海,先直撲漢城,獨享一份大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