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三章 小中華(第3/4頁)

至於入朝,更不象話。入誰的朝?朝誰的貢?我們朝鮮是大明藩屬,可不是你們蠻夷種的藩屬。

這六字連讀下來,簡直就是把朝鮮當成日本的下屬,是可忍,孰不可忍。金誠一表示,國書裏那幾句“一超直入大明國”之類的反動言論,雖是大逆不道,畢竟是你自家國中事務,改不改隨便,但要把朝鮮降格,那是斷然不行。

金誠一是當世大儒,玄蘇是漢學名家,兩個人在京都沒少寫詩唱酬,本來惺惺相惜。現在國書一遞過來,兩人立刻都翻了臉,吵得不可開交。

兩邊爭吵了半天,拿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日本方把“閣下”改中性詞“貴國”,把“方物”改成“先驅”。至於“入朝”二字,不能改,景澈玄蘇給了個解釋,說這個“入朝”裏的“朝”指大明。

金誠一是朝鮮大儒,認識漢字,知道這是和尚糊弄人呢。玄蘇卻再不肯讓步了。最後使團正使黃允吉怕耽誤事,出來打圓場,於是這句話在正式公文裏,變成了“貴國先驅而入朝。”

漢文博大精深,這句話是有歧義的,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從秀吉的角度,這句話的意思是“貴國作先驅,去攻打大明。”而從朝鮮人的角度理解,這句話可以解為“貴國做先驅,入朝納貢”。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使團臨走前,景轍玄蘇還不忘嚇唬一句:“今日之議,不得首鼠兩端,不欲講和,乃欲戰耳。”明確向朝鮮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配合日本討伐大明。

使團在萬歷十九年春天回國以後,把日本的惡劣態度匯報給朝廷。李昖除了氣憤之外,心裏也有點沒底,召集群臣商議,看日本人到底會不會打過來。前面說了,朝鮮對日本的情報極其匱乏,大家心裏都沒譜兒。

大臣們有說日本人是狼來了,有說這回真是狼來了,沒個定論,把球還是踢回了使團正使與副使腳下。

本來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這時候朝鮮這個時候對日本警覺的話,那麽至少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準備。

可巧這個使節團的正使黃允吉是西人黨,副使金誠一是東人黨,兩人勢同水火。黃允吉認為,力主日本會發動戰爭;隸屬東人黨的金誠一秉承“凡是敵人贊同的我就反對”的原則,立刻說我看倭人不足畏!

金誠一在國書交涉的時候又表現搶眼,為國家在文字上爭光,得了不少分。李昖覺得這是一位良臣啊,比黃允吉可信,良臣說的話,又怎麽會錯呢?

此時的西人黨正處於低潮期,東人黨雖剛剛分裂成了南人黨和北人黨,這會兒還能一致團結對外,都反對西人黨,於是金誠一的意見最終占了上風。

於是一個關系到生死存亡的戰略問題,又被一群“黨員”變成了互相攻擊的黨爭話題。備戰一事就在東南西北的麻將聲中,不了了之……

既然最終結論是日本不會開戰,那朝鮮便不必費心準備什麽,隨便下了道詔書讓釜山整飭警備了事。至於執行沒執行,就不知道了。

朝鮮上了這麽一個大當,從此再也不信宗義智那個大騙子。等到同年夏天,秀吉再派宗義智出使朝鮮時,朝鮮幹脆連釜山港都沒讓他出,直接攆了回去。只有玄蘇到了漢城遊說了一趟,也是無功而返。

倭寇的事處理完了,可還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宗主國大明那邊該不該知會一聲?要知道,這次出使雖然有禮有節,可畢竟是私通外使,論理是逾越的,這麽報上去了,說不定會被批評。

李昖心裏又沒底了,召集群臣商議。黨爭這時候又起來了。大司寇尹鬥壽是西人黨,說應該上報大明。領議政李山海是東人黨,說不應該說。下面群臣趕緊兩邊站好隊,捋起袖子準備開吵。

東人黨裏有一個人,叫做柳成龍,官拜左議政,是南人黨的領袖,和北人黨領袖李山海一直不對付。柳成龍這個人對黨爭其實不是很有興趣,但在朝鮮,不黨爭,就會被淘汰,他也只能身不由己。請記住這個名字,這是一個日後將成為壬辰戰爭中朝鮮中流砥柱的人。他對朝鮮最大的貢獻,就是破格提拔了一位置全羅道左水使,叫做李舜臣。

這次吵架,柳成龍其實是贊同尹鬥壽的觀點,認為必須知會大明一聲。可礙於朋黨之分,他沒法把話說得太清楚,只得站出來委婉地對國王說:跟鄰國通使來往,實屬平常。有事當然得上報,但得謹慎點才行,我覺得李山海說得對。”

前半句柳成龍說的是真心話,後半句純屬是照顧李山海面子,所以觀點有點含糊。結果這話被李昖給聽歪了,大手一揮,說行了,我有主意了!

史書說這位國王“天資岐嶷,氣度英毅,人皆異之”,從他後來的表現看,大智慧是沒有,充其量是有點小聰明。現在他的小聰明開始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