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二章 “天下人”秀吉的煩惱

每一場戰爭,都有一個動機。

許儀後、陳申、蘇八等人的報告中,對於日本即將開戰的事實描述很多,對於豐臣秀吉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卻很少提及。恪於時代限制與身份,他們只能把秀吉的征韓大計,模模糊糊地總結為是倭寇天然的野心。

他們顯然還不夠了解秀吉。

秀吉發動戰爭的理由有很多,這些理由有政治上的、經濟上的,也有個人心理上的,但歸根到底總結起來,就兩個字:煩惱。

豐臣秀吉的煩惱,相當得多。

從秀吉初仕織田家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以往那些系出名門眼高於頂的大名、公卿們,一個個跪拜在他腳下,予取予求。豐臣氏已成為日本列島的“天下人”,在整個日本說一不二,權柄要比當年室町幕府還要大。一個泥腿子出身的家夥,居然攀爬到了天下的巔峰,這在日本還是從未有過的事。

按道理他已經功成名就,可以頤養天年了。可按照美國超級英雄漫畫的規律: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而責任越大,煩惱就越大。

他的天下,一半是靠打下來的,另外一半是靠談下來的。打下來的地方好說,我的地盤我來做主;談下來的地方,就得賣人家面子,象德川家、上杉家、毛利家幾家大名,盡管已臣服秀吉,但地位尊崇,實力雄厚,秀吉見了他們也得客客氣氣。

對於這些人的領地,萬萬動不得,就算動,也是要付出相應代價。比如德川家康,秀吉費盡心思把他從老根據地三河攆走,卻不得不把更為富庶的關東地區給他,整個德川家的領土,比豐臣家本身還遼闊。

所以秀吉的所謂“天下一統”,是一個多方勢力妥協的結果,和蔣介石在“東北易幟”後的處境差不多,只是個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他所能直接控制的領土並沒多少,許多大名根本是聽調不聽宣。

而追隨秀吉鞍前馬後的那一批文臣武將,如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逐漸崛起成為新興勢力。秀吉把自己直接控制的地區,一一論功行賞,分配給了他們。可這點土地,不足以滿足這些人的胃口。

這下可麻煩了。新人要積極上位,老人卻不肯讓賢——日本六十六國,已經不夠這些新舊勢力瓜分。這樣下去早晚要出事,危及到豐臣家的和諧統治。

小兄弟不能不管,老東西不能不防。為了皆大歡喜,豐臣政權唯一的出路,只能走出去,向海外去奪取土地。

對日本來說,只有一條路可走:入侵朝鮮,甚至還有更遠處的大明。

很多學者認為,秀吉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是為了打通中日、中朝因寧波之亂、三浦之亂而斷絕的貿易線路。秀吉時代雖然町人已經有了較大的政治影響力,出現了許多豪商集團。他們積極扶植自己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迫切地尋求對外貿易。

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一個次要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附帶好處。從全國格局來看,可日本畢竟還不是成熟的商業社會,主要的商業區只是集中在博多、界、長崎等幾個港口,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後世象英國那種商業帝國為了貿易開戰的情景,在日本還不具備條件。最直接的例證,是當時的日本連貨幣都無法完善地制造,那會金子、銀子、大明朝的銅錢,才是日本市場上的硬通貨,日本自己鑄造的銅錢因為質量太差,動不動就屍骨無存,所以大家都不喜歡。誰也不願意自己掙來的錢一不小心就碎成一地銅渣不是?所以早在明嘉靖時期,亞洲海上走私者們的一大常規貿易項目,就是把大明銅錢販運去日本,在那裏兌換回遠高於明朝比價的銀兩。

因此對那個時代的日本人來說,最重要的,始終是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人,有了錢,有了可以傳承百代的資本。秀吉的一位老部下加藤光泰,曾經跟秀吉抱怨說他在甲府的封地太小,養活不了家族。秀吉大怒,說現在日本就這麽點地方,你想拿地,就是想造反。等咱們打下大明,再給你解決不遲。

再仔細看一下日軍先發九大軍團的指揮官名單: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泓、福島正則、小早川隆景、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豐臣秀勝。在這份名單裏,要麽是秀吉的親信,如小西、加藤、黑田、福島等;要麽是秀吉的親戚,如秀家和秀勝;要麽是失地的大名,如毛利、小早川(這兩個其實算是一家)島津等。

向海外開疆拓土犒賞功臣的意圖,昭然若揭。

果然,當秀吉把入侵朝鮮和大明作為解決方案公布之後,樂壞了一大群人。他的一群親信紛紛響應,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美好的未來。加藤清正腆著肚子,說打下明朝以後,要至少分二十個縣城給他;龜井茲炬是海賊出身,一直很向往浙江台州,說自己做個台州守也就知足了;鍋島直茂更直接,表示只要是封到中國大陸,哪裏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