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黃巢起義

草軍奮起

《資治通鑒》說黃巢是“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當年黃巢屢次沒有中舉,心中已經埋下了對唐王朝仇恨的種子,當他走出長安,回身仰望高大的城墻時,他發誓終究有一天他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重新回到這裏,為此,他專門賦詩以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又如《菊花》詩稱: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據《舊唐書•黃巢傳》記載,在黃巢發動起義響應王仙芝之前,曹州已經流傳著“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的民謠,其實這是有人為鼓動當地農民大規模地揭竿而起所造的輿論。當時這種情況不止曹州一地,乾符二年(874年)正月的那篇《南郊敕文》已經提到:“近日奸險之徒,多造無名文狀,或張懸文榜,或撰造童謠。此為弊源,合處極法。”

身在濮州的王仙芝率先拉開農民起義的大幕,不過直到乾符二年(875年),朝廷才得知王仙芝起義的消息。因為在此前王仙芝發布過一道檄文,內容抨擊官吏貪汙受賄,賦稅苛重,賞罰不公,而宰相們在得知消息後,感到十分羞恥,不敢向皇帝李儇匯報,所以起義的消息過了很久才讓李儇得知。

不過,對於這種農民起義,朝廷已經是見怪不怪,當皇帝李儇得到消息後,慣性思維地下詔,讓當地軍隊前往鎮壓。也就是說在乾符二年(875年)十一月之前,對王仙芝起義軍的鎮壓主要還是由地方軍隊去進行。

前邊我們說過,即使沒有什麽戰事,當時唐朝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已經是相當低下,連小股的農民軍都難以應付,因此當遇到王仙芝領導的數以千計的有組織的“草軍”時,就更加難以招架。一直到六月,王仙芝帶領義軍先後攻占了蒲州和曹州,部眾發展到了將近十萬人,而且曹州的黃巢也起兵響應,一時間起義軍“攻剽州縣,橫行山東”,很多被繁重的賦稅壓得透不過氣來的貧困農民,爭先恐後地加入義軍。

而與此同時,乾符二年(875年)四月,浙西的通州(今江蘇南通)也爆發了由兵變發展而成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與王仙芝的義軍形成南北響應之勢。

通州有座狼山,五山相連矗立於長江之濱,俯瞰東海,朝廷在此設有狼山鎮,是一個軍事要地。乾符二年(875年)四月,狼山鎮軍將王郢等六十九人立有戰功,但節度使趙隱賞賜不當,王郢等人一怒之下劫掠庫中的兵器,帶領部下發動兵變。正如龐勛起義時一樣,兵變爆發後,很快便有大量的農民加入其中,最終演變為近萬人的農民起義。他們接連攻陷蘇州和常州,並乘舟入海,轉戰浙南和福建地區,當時朝廷稱之為“海賊”。

河南、山東、浙西的農民起義迅猛發展,鼓舞了各地農民的鬥志,起義接連不斷,多則千人,少則數百人的起義隊伍在全國爭相興起。

在這種形勢下,到了十一月,皇帝李儇下詔讓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個軍鎮的節度使合並圍剿王仙芝。如果五路大軍同時出兵的話,將從南、北、西三面對農民軍進行夾擊,可是當時五路大軍互相觀望,停止不前,王仙芝趁機於十二月揮兵東進圍攻沂州(今山東臨沂),顯然是針對朝廷的軍事部署而采取的避實就虛的戰術。

眼看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平盧節度使宋威上疏朝廷,請求帶領本鎮人馬出擊,並要求另外撥給步騎五千,專門設置一個使職,以統轄鎮壓農民軍事宜。宰相盧攜也積極推薦宋威,皇帝李儇批準了宋威的建議,授予他“諸道招討草賊使”的官銜,並加撥三千禁軍、甲騎五百,讓他出兵鎮壓王仙芝。

宋威出兵伊始,果然不孚眾望,在沂州城下打敗王仙芝。王仙芝見勢不妙,領兵暫時撤退隱蔽,宋威以為大功告成,便上奏朝廷宣稱王仙芝已死,將諸道人馬撤回本鎮,自己也回歸本鎮。可是三天後,州縣卻奏報說王仙芝不僅還活著,而且在繼續進攻沂州。皇帝李儇得到消息後緊急征調諸道人馬返回,此時已經踏上歸途的士兵們因為回家心切,不滿朝廷再次征調的詔令,而且有的軍隊甚至差點發生兵變。

例如乾符三年(876年)正月,天平軍派去救援沂州的將士張晏等人在返回本鎮的途中,走到鄆州,監軍因為接到王仙芝再次興兵要求軍隊重新集結返回的詔令,便下令讓他們重新返回。張晏等人對此十分不滿,喧鬧著要求進入鄆州城,最終鄆州都將張思泰、李承佑二人出城不斷慰勞張晏等人,才消除了一場爆發在即的兵變。吸取龐勛起義的教訓,皇帝李儇連忙下詔對天平軍進行宣慰,並規定對其回歸本鎮不得有任何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