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靡費佞佛

內結道場

武宗李炎的會昌廢佛使得佛教勢力受到一次沉重打擊,不過,宣宗李忱即位後一反會昌之政的做法,重新恢復佛教,使得佛教勢力很快復蘇和發展。皇帝李漼即位後,依舊延續父皇李忱的做法,繼續崇奉佛教,他本人也日益沉溺於諸多佛事活動中。

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漼即位後在鹹泰殿築壇,為內寺尼受戒。所謂內寺尼指的是宮人出家者,這些人就居住在公眾為她們專門設置的寺內,所以稱之為“內寺尼”。鹹通三年(862年),李漼又下令在京城慈恩寺、薦福寺、福壽寺和莊嚴寺之內各置戒壇,以做剃度僧尼之用。

盡管皇帝李漼親自舉行的剃度僧尼的活動似乎不多,但其影響卻不可低估。依舊是提出“民有八苦”“國有九破”的劉允章在《直諫書》中還提出了“人有五去”之說:

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欺隱,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而其中的“避役出家”指的就是剃度僧尼,因為自中晚唐以後僧尼享有免役特權,本身就加劇了賦役征調對象的流失。

除了剃度僧尼之外,李漼還內結道場,中開講會。所謂的內道場是設置在宮禁之內供皇室成員從事禮佛活動的場所,例如譯經、受戒、念誦、齋會和接待高僧等,都在內道場舉行。內道場自東晉以來就見諸史料記載,到了唐朝空前繁盛,武宗李炎會昌廢佛之後,宮中的內道場活動一度停廢,但到了皇帝李漼即位後,內道場活動又開始熱鬧起來。李漼雖然懶於處理朝政,卻對參加佛事活動熱衷不已。

例如《舊唐書•李尉傳》記載:“懿宗奉佛太過,常於禁中飯僧,親為贊唄……逢八飯萬僧。”“逢八”即逢入齋日之意,而“親為贊唄”是指在講會上,皇帝李漼親自參加念誦。正如時任吏部侍郎蕭仿所說的“陛下留意天竺,屬意桑門,內設道場,中天講會,或手錄梵夾,或口揚佛音”。《資治通鑒》也記載:“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錄梵夾。”

皇帝李漼大肆參與佛事活動,與之而來的就是國家資財的耗費無數,他即位之後,行幸長安諸寺常常是給予寺廟過多的錢財,為此蕭仿曾經上疏勸諫,卻沒有效果。例如李漼賜給安國寺高僧的兩座沉檀木制成的寶座,高二丈,鏤刻龍鳳,飾以金,順著台階登上寶座頂部,上面設有座位,座前擺有陳放佛經的矮幾,四隅雕刻著高達數尺的瑞鳥神人,座前垂掛著繡囊錦幅,從中可以看出是多麽的奢華。

鹹通十一年(870年),李漼又下詔令福壽寺的尼姑繕寫大藏經,每藏計五千四百六十一卷,又雕造真檀像一千軀,花費之大讓當時的很多朝臣驚嘆不已。在李漼的提倡下,從武宗李炎的會昌廢佛中逐漸復蘇過來的佛教,其發展速度讓人為之驚嘆,當時整個國家興建佛寺成風,使得國力急劇損耗。

事實上,除了劉允章之外,早在鹹通五年(864年),諫議大夫裴坦就曾經上疏李漼,認為現在國家急需征兵,財政狀況已經到了匱乏的地步(“財賦方匱”),不宜過多地熱衷於佛事活動以及大規模的修建寺廟,使得國力受困。

不過,無論是裴坦還是劉允章,其上疏的內容雖然切中時弊,但皇帝李漼並不為所動,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熱衷佛事活動規模越來越大,而標志性的活動當數鹹通十四年(873年)的奉迎佛骨。

奉迎佛骨

在皇帝李漼即位之前,唐朝的皇帝自太宗李世民首次開啟法門寺地宮展示佛骨以來,高宗李治、武則天、肅宗李亨、德宗李適和憲宗李純先後舉行過大規模的迎佛骨進入洛陽或長安的佛事活動。而鹹通十四年(873年)李漼的奉迎佛骨,則是整個唐朝規模最大、耗資最巨的一次。

在武宗李炎的會昌廢佛中,法門寺雖然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經過眾多僧徒的努力,佛骨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據史料記載,會昌廢佛時,朝廷強令法門寺上交佛骨,寺中的和尚們暗中仿制“影骨”上交朝廷,才使這件佛教聖物免於碎殄之厄。等到皇帝李漼即位後,當年熟悉此事秘聞的九隴山禪師上疏朝廷,請求皇帝李漼奉迎真佛骨入宮。

依據諸多史料的記載來看,鹹通十二年(871年)八月十九日,在法門寺舊隧道的西北角處得到舍利子一顆,其形色為“長一寸五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跡。色白如玉少青,細密而澤”。這就是眾僧精心保護的骨質真佛骨,而所謂的“影骨”,從考古發現所得來看,乃是石質的。因此,可以說佛骨的重新被發現是導致皇帝李漼舉行奉迎佛骨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