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淮起義(第5/7頁)

在軍事準備的同時,朝廷也沒有完全放棄誘降龐勛的想法,為此,皇帝李漼特地派一名宦官手持敕書前往徐州宣慰龐勛。不過,龐勛識破了朝廷的用意所在,在宦官到來後,龐勛自任山列兵三十裏到徐州子城,號令金鼓呼震山谷,然後在馬球場宴請前來宣慰的宦官,宴會期間故意讓人不斷前來告捷,變相地拒絕了朝廷的誘降。

一直到十二月為止,朝廷派出的各路大軍的圍剿軍事行動效果不甚理想,在江淮地區的幾次出兵援救泗州的行動全都失敗,例如淮南節度使令狐绹的部將李湘領兵五千援救泗州,結果半路上中了龐勛的緩兵之計,在淮口被全殲。又如鎮海節度使杜審權派部將帶領四千人馬想要與李湘會合,在屯駐都梁城的時候,被裝扮成淮南軍的農民軍引誘出來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都梁山設有轉運倉,淮口則是汴水進入淮河的要津所在,被農民軍占領後,朝廷的漕運和驛道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官軍竭力反撲。閏十二月,戴可師帶領南路三萬圍剿大軍渡過淮河,迅速包圍都梁城,想要奪回淮口,然後援救泗州。守城的農民軍見到官軍聲勢浩大,便謊稱準備出城投降,然後乘戴可師緩兵之機於夜間撤離,留給戴可師一座空城。

次日大霧漫天,戴可師見農民軍人去城空,立即領兵進行追擊,農民軍將領王弘立帶兵突然回軍反攻,官軍來不及迎戰倉促潰敗,戴可師被打死於亂軍之中。

而後農民軍連戰連捷,龐勛乘勝分兵南攻舒州(今安徽廬山)、廬州(今安徽合肥)、連破下蔡(今安徽風台)、巢縣(今安徽巢縣)、滁州(今安徽滁縣)、和州(今安徽和縣),控制了江北大片地區,同時北攻沂州(今山東臨沂)、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此時龐勛已經擁有將近20萬人馬,而且依舊繼續招兵買馬,淮南的地主富豪紛紛到江南躲避。

戴可師的南路圍剿大軍被全殲後,王晏權率領的北路軍也多次遭到重創。而康承訓統領的西路軍才集結了萬人,在他看到龐勛勢力浩大,一時難以取勝的情況下,暫時退守宋州(今河南商丘)。而且淮口失守後汴河不通,朝廷江淮地區的漕運改道從壽州(今安徽壽縣)進入淮河,然後經潁州(今安徽阜陽)、汴州(今河南開封)北上。不久,龐勛圍攻壽州,截堵朝廷誅道送往長安的大批物資,因此江淮與關中的漕運線路基本算是斷絕。

我們多次說過江淮地區對於朝廷的重要性,在龐勛成功截斷江淮通往長安的漕運通道後,朝廷的物資供應已經能夠斷絕,這對於朝廷來講是個滅頂之災。面臨如此危局,皇帝李漼再也坐不住了,鹹通十年(869年)正月,皇帝李漼重新調兵遣將,任命左威衛大將軍馬舉為徐州南面招討使,又將王晏權撤職,改派泰寧節度使曹翔為徐州北面行營招討使,同時任命的還有十六位將領,共率將近八萬人,接受康承訓統一指揮,屯駐於宿州以北九十裏處的柳子(今安徽宿縣)一帶,連營三十裏,準備繼續大規模地圍剿。

皇帝李漼對於剿滅龐勛起義不可謂沒有決心,但如果起義軍精誠團結,朝廷的大舉鎮壓並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就在皇帝李漼重新調兵遣將誓將龐勛起義鎮壓下去時,起義軍的內部也開始出現敗亡之兆。

敗亡

龐勛率領的農民軍雖然轉戰各地聲勢浩大,但其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龐勛自身。

龐勛並不是真正的貧農出身,被推為首領之前是糧料官,雖然官職不高,但好歹也算是朝廷命官,所以他率眾起義後不可能和那些貧農一樣,具有徹底的反唐意志。事實上,從上次宦官宣慰之後,龐勛看到了來自朝廷的示好,所以他夾雜著為自己謀求富貴的私念,暗中多次向朝廷索要官職,只是朝廷沒有答應他的條件,才使得他選擇繼續對抗朝廷。

龐勛帶著這樣一種雜念,作為接受安撫的條件,以致多次錯失擴大戰果的機會。例如他一直沒有殺掉徐州觀察使崔彥曾和監軍、宣慰使等人,也是企圖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但是在他的勢力急劇擴張後,龐勛又開始盲目自信,自詡“無敵於天下,官軍不足畏”,整天遊宴無度,導致軍紀渙散。

龐勛雖然領導的是農民起義軍,但其班底骨幹仍然是那些桂林戍卒,前邊我們說過這些人都是驕兵悍卒,在攻城略地中奪人資財,掠人婦女,而龐勛卻不加約束,由此很快引起了地方百姓的怨恨。所以當官軍大兵壓境時,龐勛下令擴軍卻再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在各地不斷派人前來要求增兵的壓力之下,龐勛不得不采取強制征兵的手段,派人“散入鄉村,驅人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