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淮起義(第4/7頁)

應該說,李湘的建議十分中肯,但令狐绹本身就是個膽小怯懦之人,如同當年他當宰相時一樣,只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對於李湘的建議,他的回答是,只要徐州軍在自己的境內不生事端,就聽任他們通過,只要出了淮南就不關自己的事了。因此,在令狐绹的姑息下,龐勛帶領人馬順利通過淮南,而且沿途招募了大量士兵。

九月二十八日,龐勛領兵到達距徐州一百二十裏處。崔彥曾召集諸將商議對策,團練判官溫廷提出了“擊之三難,舍之五害”之說:

詔釋其罪而擅誅之,一難也。帥其父兄,討其子弟,二難也。枝黨勾連,刑戮必多,三難也。

至於所謂的“舍之五害”,除了讓龐勛等人繼續威脅朝廷統治之外,還包括一旦全國隱匿山澤的匪徒聚眾響應,則天下必亂。事實上溫廷提出的“三難五害”之說,恰恰是龐勛等人的有利因素。但是前邊我們說過,崔彥曾是個頗為苛刻的人,即使存在“三難五害”的不利因素,他還是決定出兵鎮壓。當時徐州城內有兵力四千三百人,崔彥曾命令都虞候元密帶領三千人馬出戰,同時令宿州和泗州也派兵相助。

十月八日,三路兵馬來到彭城西南三十裏處的任山,諸將命令軍隊停止不前,準備以逸待勞,等龐勛之眾到達時突然發動襲擊,為此,他們派人假扮成挑夫偵查龐勛等人的動向。可是龐勛到來時發現這些挑夫的眼神十分詭異,他敏銳地意識到可能是細作,於是,他派人抓了幾個挑夫,經審訊,這些挑夫供出實情。龐勛立即采取措施,命令手下人連夜制造諸多假人布列在山下迷惑官軍,自己則趁著夜色帶領人馬撤出任山。

龐勛撤出任山後,主動避開彭城急於求戰的官軍,轉而進攻官軍兵力較弱的宿州。十月十日,龐勛成功攻占宿州。值得一提的是,在宿州之戰前,徐州軍發起的這場事變,都屬於兵變性質,但從龐勛攻下宿州後,這場事變開始變了性質,由戍卒嘩變轉變成了農民起義。

揭竿而起

龐勛攻下宿州後,立即發動當地百姓尤其是貧農加入自己的行列,史料記載:“一日之中,四遠雲集,自旦至暮,得數千人”,應募者多為貧苦農民。看到自己的隊伍不斷壯大後,龐勛自稱兵馬留後,至此,兵變性質演變為農民起義。

當時朝廷十分明白宿州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是汴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而且是國家漕運及商旅必經之地,所以官軍急赴救援。在龐勛攻占宿州的兩天後,元密帶領唐軍匆匆趕到宿州,他見農民軍守備森嚴,加上此前原駐守宿州的官軍為阻止龐勛進攻而絕汴水以護城,此時依舊是水深難涉,因此只得在城外紮營。

十月十二日,元密引兵開始渡水圍城,當時刮起大風,農民軍射火箭引燃城外的茅屋延燒唐軍營寨,官軍一下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農民軍趁勢出城殺敵,殺死唐軍三百余人,入夜時分龐勛用婦女打更以迷惑官軍,然後乘大船滿載糧草,主動撤離宿州順流而下,準備進入淮河。

次日天亮,元密得知龐勛連夜撤出宿州,又匆忙帶領人馬急速追趕。龐勛得知官軍將要追來,便命令農民軍將船隱藏在大堤之內,船中埋伏上千名士兵,然後派小股士兵在大堤外布陣,看到官軍追來後,大堤外的人佯裝潰敗全都撤向大堤之內,元密見狀以為農民軍怯陣,繼續縱兵追趕,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諸多將領戰死堤內。

元密率領的三千人馬被龐勛生吃後,徐州已經到了無兵可守的境地。龐勛從降卒口中探明這一情況後,決定趁勢攻打徐州。直到十月十五日夜晚,崔彥曾才驚悉元密已經全軍覆沒的消息,於是他一邊向鄰道求救,一邊堵塞城門,並強迫城中壯丁參加守備。

但是,當時城內人心恐懼,毫無鬥志,十月十七日,龐勛帶領大軍攻城,並安撫城外的百姓,進而得到了百姓們的支持,百姓們協助農民軍“推草車塞門而焚之”,很快便攻克城池,活捉崔彥曾及其部將,當天龐勛又得到城中萬余人加入農民軍。

龐勛攻克徐州後,又分兵攻占濠州、泗州等地,並對其他要害城池都派兵駐守。此時,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貧苦農民紛紛加入龐勛的起義軍,由於農民的爭相加入,不僅徐州一地得農民軍迅速壯大,攻城略地的各支義軍也猶如滾雪球般地沿途壯大,例如奉命進攻濠州的農民軍將領劉行及本來只帶了一千五百人,由於沿途農民的參加,抵達濠州時部眾倍增,濠州刺史盧望回手下只有數百名士兵,不得已只能開城投降。

農民軍隊伍的急速壯大以及四處攻城略地,讓朝廷逐漸開始重新審視這次由戍卒嘩變引發的農民起義。皇帝李漼在得知徐州失守後,決定采取大規模的武裝鎮壓,下詔征調河南、河東、山南諸道軍隊,任命右金吾大將軍康承訓為義成節度使、徐州行營招討使,神武大將軍王晏權為徐州北面行營招討使,羽林將軍戴可師為徐州南面行營招討使,統領二十多萬兵馬,從西、南、北三面對農民軍進行強力圍剿,而且康承訓為了增強戰鬥力,請求調動沙陀、吐谷渾等少數民族騎兵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