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貞元治亂(第3/16頁)

當時在李適看來,即使沒有了韓滉,財政的問題也還是必須要解決的,放眼望去適合做這個事情的人只有李泌,於是他起用已經歷經三起三落的李泌進入宰相班子,協助處理財政問題。

不過讓李適想不到的是,自此之後包括李泌在內的幾任宰相,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帝國財政的危機問題。

結症

李泌被常袞排擠出京城後,一直到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時才被李適召回到身邊。貞元元年(785年)被任命為陜虢觀察使,韓滉去世後,李適讓李泌進入宰相班子,承擔起解決帝國財政危機的重任。

李泌接任時正逢吐蕃入侵,為防備吐蕃的進攻,唐朝在關中西部派了大量的防秋兵,軍餉費用十分浩大。面對如此艱難的形勢,李泌向李適提出了解決財政危機的建議。

李泌認為實行兩稅法以來,地方藩鎮、州縣大都違法征稅,加上朱泚叛亂後,各地爭著增加稅賦,對犯罪吏民征收罰金,把收入作為征募軍隊防衛轄地的軍餉。朱泚叛亂平定後,各鎮的地方官因為害怕非法征稅的醜行被發現,都不敢向朝廷報告。現在朝廷應該宣布赦免他們的罪過,但必須要讓他們將那些非法征來的稅錢,除去地方使用的份額外,一律上繳朝廷,這樣就可以就可以暫時解決軍費開支不足的問題了。

李泌的這種方法僅僅局限於應對吐蕃的入侵,從實際的效果來看還算不錯,但李泌沒有想到另一個嚴重的問題隨之而來。

當時唐軍集結在關中西部防禦吐蕃的兵力達到十七萬之多,每年食用二百零四萬鬥粟米。而當時關中的米價為每鬥一百五十錢,因此每年防秋兵的軍糧費用高達三百零六萬兩。由於藩鎮之亂剛剛平定,加以天災不斷,不僅朝廷無法支付這筆巨額經費,就算是將各地方非法征收的稅錢全部上交,也買不夠這麽多軍糧,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是個無底洞。

這種情況李適十分憂慮,甚至考慮裁減防秋兵力以減輕軍糧負擔,為此李泌經過嚴密的調研向李適提出如下建議:

現在吐蕃人用牛向原州(今陜西固原縣)和會州(今甘肅靖遠縣)一帶運輸軍糧,糧食運完後,那些牛將就基本上沒有用了,李泌建議立即調撥左藏庫中陳舊的布帛染成彩布,通過黨項人作為中間人調換牛,每頭牛用不了兩、三匹布就可以換來。用十八萬匹布可以換回六萬頭牛,再命令各個冶煉作坊鑄造農具並出借麥種,分賜給諸軍鎮,讓他們招募士卒,開墾荒地播種,同時規定在轉年小麥收成時加倍償還,剩余的小麥官府按照比市價增加五分之一的價格收買,轉年春天如法行事。

當時李適對於邊鎮的農墾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所以對李泌的建議有些猶豫。李泌看出了李適的顧慮,所以他進一步為李適算了一筆經濟賬。

李泌將自己的調研的結果詳細為李適講解,那就是關中沿邊一帶土地肥沃但荒蕪已久,如果開墾播種收成一定很好,等到戍卒獲得利益後,轉年願意耕種的人會更多。而邊境地區居民稀少,士兵們吃的又是國家的糧食,收獲的粟米沒有地方出售,價格一定會跌落很多。如果官府名義上加價收購,實際上比現在的軍費開支要少很多。

李適聽完後大喜過望,於貞元三年(787年)三月開始下詔實行,經過一年多的實際運作,朝廷的財政收入穩步提升,戍守邊境的軍隊供應得到充足的保證。

可惜李泌那個時候已經是接近古稀之年,長時間的操勞使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一生極具傳奇色彩的李泌在家中病逝,他的財政改革措施也隨之壽終正寢。在李泌之後對李適一朝財政施政策略影響較大的是宰相陸贄。

貞元八年(792年)四月,陸贄進入宰相班子,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財政改革措施。

和李泌不同的是,陸贄出任宰相的時候,國家雖然沒有戰亂,但河南、河北、江淮地區大面積出現暴雨災害,河南、河北、山南、淮南諸道四十多個州出現大洪水。黃河下遊到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一片汪洋,被淹死的人多達兩萬,而且供應唐王朝賦稅之地的江淮損失慘重。

與之對應的是關中地區天氣較好,所以收成頗豐,針對這種情況,陸贄特地為李適上了一封名為《清減京東水運收腳價子緣邊州鎮儲蓄軍糧事宜狀》的奏章。這篇奏章收錄在《全唐文》中,大致意思是利用關中豐收的機會,讓受災的江淮地區停止向關中運送糧食,將糧食以每鬥下降30%的價格兌換成錢財上繳朝廷,然後朝廷再用這些錢收購關中地區的糧食,一部分用於賑災,另一部分增加對西北軍鎮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