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整河山(第2/11頁)

李倓並不在乎自己是否是孤軍奮戰,在他看來,只要自己堅持的,就一定要達到目的。為此他親自找到李泌密謀清除張良娣和李輔國,但被李泌所制止,李泌告訴李倓目前這種局勢下,盡量不要再為自己的父皇添亂,暫且隱忍,不要率先出手。

不久後張良娣和李輔國知道了李倓有清除他們的想法,便率先出手,他們的策略是離間李倓和李俶的關系,來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但由於招數過於低級,被李泌識破,李泌在李亨面前仔細分析利害關系,才讓兩位皇子成功渡過危機。

李泌本以為一場危機在自己的周旋之下已經過去,但李倓顯然不想就此善罷甘休,在知道張良娣和李輔國的陰謀後,他勃然大怒,將李泌的忠告與叮囑拋諸腦後,貿然晉見李亨揭露張良娣和李輔國的陰謀。

事實證明,縱使你握有萬般真理,但不合時宜的真理就是謬論。

張良娣是李亨最寵愛的人,李輔國有擁立之功,兩個人在李亨那裏紅得發紫,怎麽可能指望李亨相信李倓一個毛頭小子的話。所以李倓說完後,立刻受到了李亨的怒斥,他受到的評價是任意妄為,禍亂人心。

這樣一來就給了張良娣和李輔國機會,這兩個人知道李亨的態度後,立即聯手出招在李亨面前陷害李倓,說他之所以如此任意妄為是因為皇帝陛下沒有讓他做天下兵馬大元帥,而且意欲謀害廣平王李俶。於是大唐帝國的又一位皇子在皇帝的猜忌之下被無故地冤殺了。

李倓被殺當時最受觸動的當屬廣平王李俶,很長時間以來,他和弟弟李倓的關系十分和睦,現在弟弟無端死在張良娣和李輔國的手中,這讓李俶很是憤怒,出於為弟弟報仇以及自保等多種原因的考慮,李俶決定不再選擇退讓,主動出擊除掉張、李二人。

當李泌得知李俶的憤怒及其計劃時,他急匆匆地趕來制止李俶,由此兩個人開始了一番充滿玄機的對話:

“廣平王不可莽撞,難道不見建寧王之禍嗎?我和陛下有約定,等到收復京師後,就重新回到深山隱居,成為平民遠離禍患。”

“先生如果離開了,那我就更加危險了啊!”

“廣平王不必憂慮,只要盡心盡孝就可以了,張良娣一個婦人只要順從她,讓她開心,她是成不了什麽大事的。”

“但願能像先生說的那樣,我盡力而為吧。”

通過李俶和李泌的對話來看,李泌固然有保護李俶的意思,但也有不願意惹禍上身的味道。可以說李倓被殺讓李俶陷入了孤立,事實上李泌告訴李俶的方法並不是就此妥協,而是一種變相的積蓄力量,人要跳得更高時,必先下蹲然後再跳起。

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這段對話也蘊含了李俶有意拉攏李泌的意味,因為李倓死後,李俶明白自己有可能會成為太子,而李倓被殺事件,對於李俶來講有利有弊。從後來的事實來看,是利大於弊,首先因為他的隱忍,張良娣和李輔國逐漸忽視了李俶這個對手,而且通過和李泌的對話,他隱約覺得李泌未來可以成為自己的嫡系。

應該說由於李泌的平衡和化解,使得廣平王李俶免去了禍端,這也讓李泌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未來成為大唐的肱股之臣。但正是從此時開始,李唐皇室的高層開始出現新派別的政治鬥爭,而其中的核心正是李俶與張良娣、李輔國之間的矛盾。

很多年後,當李俶成為皇帝,他終於可以施展拳腳,對曾經的政敵揮以重拳!

初戰受挫

李泌的到來使李亨有了得力的助手,待度過最初的穩定期後,馬上提到日程上的就是如何平叛的問題。在李亨看來,如果僅憑自己手中人馬這點力量是不足以抵抗叛軍的。當時在靈武的軍隊除朔方軍五萬之外,加上河西、隴右等地臨時征的兵,總數不過六七萬人。在這種兵力捉襟見肘的現實面前,李亨想起了父皇李隆基對他說過“待西北諸胡不薄”的話語,於是他決定借助西北少數民族的強兵勁旅來幫助自己光復兩京平定叛亂。

為此,李亨特意封豳王李守禮的兒子李承寀為敦煌王,與朔方軍將領仆固懷恩一起去回紇借兵。與此同時,又征發拔汗那的兵眾,並讓他們轉告西域各國,許以重賞,請他們和回紇兵一起入援。

當時李泌建議李亨為了更好地掌控西北各部來到的援兵,也是為了表現出大唐皇帝的誠意,應該從靈武首先到彭原(今甘肅鎮原)等待各部援兵的到來,等到援兵快到時,再前往扶風去迎接。

李亨采納了李泌的建議,他率領眾人十月三日到達彭原,在那裏他熱切地盼望仆固懷恩等人能夠成功借兵而回。然而就在他等待的那些日子裏,由於一個人的不斷忽悠,使得李亨在援兵還沒到達的時候,頭腦發熱地與叛軍急不可耐地進行了交戰,當然結果也是可以預料的——慘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