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靈武稱帝

膠著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迫不及待地稱帝。這個腰腹肥碩的雜胡,此時終於圓了他多年的皇帝夢。稱帝後的安祿山雖然興高采烈,但他並沒有忘記曾經在範陽起兵時許下的諾言,那就是打進長安城清除楊國忠。安祿山十分明白這是他能聚攏人心的必要手段,無論如何這個口號不能丟。

所以在首次進攻潼關未果之後,安祿山雖然忙於應付河北的混亂局勢,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對潼關的進攻。經過他持續的進攻,終於在天寶十五年六月初九攻陷潼關。

事實上,潼關作為長安的門戶,城防十分堅固。當時李隆基對於潼關的防守也十分重視,調派名將哥舒翰承擔潼關防守的重任。之所以潼關最終不幸失陷,完全是由於大唐高層的內耗所致,這其中有李隆基昏庸偏執與自以為是,也有楊國忠的弄權固位與排斥異己,更有哥舒翰的公報私仇與因小失大。

在此之前,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冤殺,大唐的確是損失了兩員良將,此舉可謂是親者痛仇者快,致使李隆基一時之間無將可派。但潼關的戰略地位十分特殊,李隆基明白叛軍絕不會放棄這個目標,而其他驍勇善戰的將領一時間來不及征調,所以李隆基想到了時任河西、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

哥舒翰本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按突厥的習慣,他們常常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他的父親是哥舒部落的首領,叫做哥舒道元,曾經做過唐安西都護府的副都護。哥舒翰的家族世居安西,而哥舒翰也生在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

天寶五年(746年),戰功赫赫的大唐名將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很快發現了哥舒翰這個人才,對他十分欣賞,提升他為衙將。哥舒翰自幼就通讀《左氏春秋》、《漢書》,所以極富智謀。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統領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向石堡城發起進攻。吐蕃憑險據守,唐軍進攻多日,傷亡慘重。哥舒翰大怒,限三日內破城,否則斬殺攻城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三日後,唐軍占領石堡城。哥舒翰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

天寶十二年,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實封三百戶,不久,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年,再拜為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任禦史大夫。

不可否認,哥舒翰兼具智慧與軍事謀略,而且當時都流傳著贊頌哥舒翰的詩歌:“北鬥七星高,歌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但這位在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名將,卻始終沉湎於酒色。

李隆基想到哥舒翰的時候,這位曾經威震邊陲的名將因為長期沉湎酒色,導致自身癱瘓,已經在家休養了十個月之久。

按說哥舒翰這種身體狀況,李隆基本不該再讓他強行帶兵。但此時情況危急,最關鍵的是哥舒翰和安祿山素來不睦,在李隆基看來,目前情況下,只有哥舒翰是最好的人選。

可是哥舒翰雖然經過十個多月的精心調養,但仍無多大起色,只能站起身來慢慢行走,更別說行軍打仗。因此對於皇帝陛下交給的重任,哥舒翰堅辭不受。

哥舒翰上疏李隆基請求皇帝陛下從實際出發,切身考慮一下他這個半殘廢之人的身體狀況。但李隆基似乎不為所動,而且拋給了哥舒翰一句狠話:

“高仙芝、封常清叛逆,卿不可效仿!”

哥舒翰在聽到這句話後,如果還不識趣兒,那就是典型的沒事兒找抽。

萬般無奈之下的哥舒翰只得接受了皇帝陛下的任命。天寶十四年(755年)歲末,哥舒翰率領河西、隴右、朔方、奴剌等十三部兵馬十余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赴潼關。臨行前,李隆基在勤政樓親自為哥舒翰送行,並讓文武百官到長安城郊為大軍壯行,可以說李隆基對哥舒翰寄予了厚望,京師長安的安危休戚,至此全部系於哥舒翰一身。

大軍進入潼關後,哥舒翰基於敵我雙方的整體分析,決定依然采用先前高仙芝、封常清定下的重兵聚關堅守的策略來與叛軍對抗。

當時哥舒翰雖然擁有十余萬大軍,但真正經過戰場上血與火洗禮,靈與肉考驗以及生與死較量的士兵並不多,只有少數來自河西、隴右等一直跟隨哥舒翰征戰的士兵訓練有素。最關鍵的是,哥舒翰此次是硬著頭皮來到潼關,以他身體狀態來看,純粹是趕鴨子上架,根本無法料理繁忙的軍務。

無奈之下,哥舒翰準備將軍務托付給他比較信任的禦史中丞兼行軍司馬田良丘全權處理。然而田良丘是個對軍事一竅不通、處事優柔寡斷的文弱書生,如此危急的局勢之下,這麽個扶不起來的“阿鬥”,讓哥舒翰實在放心不下。於是他只得將軍隊分開,部將王思禮統領騎兵,另一個部將李承光掌管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