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靈武稱帝(第2/15頁)

事實上,從哥舒翰到達潼關的那一天開始,守軍的內部就展開了派系之爭,王思禮是哥舒翰帶去的,算是自己的親信,但李承光卻是高仙芝的部下。

高仙芝被冤殺讓李承光一直耿耿於懷,哥舒翰雖然功勛卓著,但李承光並不服氣。這是因為哥舒翰到達潼關後,治軍不能保持公正,對待自己帶去的部下十分寬厚,但對待先前高仙芝的部下則十分嚴厲。這樣一來,潼關的守軍就不再是鐵板一塊,不能在大敵當前完全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同德,全力對付叛軍,搞得將帥不和,軍隊沒有鬥志。

天時不利加上人和不諧,如此一來,唐軍所能仰仗的只有地利了。潼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考慮到潼關守軍的實際情況,應該說哥舒翰采取堅守的策略還是十分得當的。

哥舒翰的設想是,利用潼關的有利地勢,固守待援。或者說讓郭子儀、顏真卿的各路人馬在各自的戰區消耗叛軍的有生力量,待出現有利時機出關給予叛軍致命的一擊。

為了讓李隆基充分了解潼關的局勢,不至於像猜忌高仙芝和封常清那樣猜忌自己,哥舒翰上疏李隆基,詳細說明了之所以閉關固守的原因,得到了李隆基的充分理解。

從天寶十四年(755年)歲末一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半年多的時間,哥舒翰始終沒有主動出戰過。這期間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後,曾經率領叛軍再次來犯潼關,甚至運用計謀讓部將崔乾佑僅帶不到五千老弱病殘之兵駐紮在陜郡,以“示弱”造成一種假象,暗中卻在陜郡周圍部署精銳部隊,想誘騙哥舒翰貿然出關作戰。然而哥舒翰也是身經百戰,具有極其豐富的實戰經驗,面對安祿山的誘騙,他來了個死豬不怕開水燙,任憑你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就這樣哥舒翰在潼關與安祿山形成了膠著狀態,其實誰都明白,隨著各地反抗叛軍的聲勢愈演愈烈,這種膠著狀態無疑對唐軍是有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哥舒翰一定會有機會和叛軍一決高下。

然而正當兩軍在潼關處於緊張的對壘之時,唐廷內部開始出現內訌的局面。而最終內訌的結果卻是讓李隆基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又直接影響了後來很多事件的走向,這一切都源於哥舒翰的自私自利。

哥舒翰的錯誤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李隆基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丞(左仆射),同平章事。這樣哥舒翰成為了抗擊安祿山叛亂以來第一個獲得“出將入相”殊榮之人,這都足以說明李隆基對哥舒翰的信任。

但在大敵當前,作為身系抵禦強敵,確保京師長安絕對安全的哥舒翰,在堅守潼關的時候,雖然因為身體的原因,不能料理軍務。但他的心中始終沒有忘記打擊異己,尤其是在皇帝陛下加封他之後,哥舒翰公報私仇的想法更加彰顯無遺。

由於很長時間以來和安祿山無法調和的矛盾,使得哥舒翰將目光瞄向了安祿山的族兄、時任戶部尚書的安思順。

在安慶宗被殺之後,安祿山在長安的親戚只剩下了安思順及其弟安元貞。安思順最初兼任朔方節度使,和安祿山不同的是,安思順還是十分忠於唐朝的。但即使是這樣,由於和安祿山有血緣關系,李隆基還是罷免了他的節度使之職,將他招進朝廷改任戶部尚書,置於自己的嚴密監控之下。

由於哥舒翰和安祿山素來不睦,所以哥舒翰對安思順也沒有什麽好感。當哥舒翰“出將入相”之時,為了報復安祿山,想出了一個借刀殺人之計。

他所借的這把刀就是李隆基!

天寶十五年三月,哥舒翰秘密遣人前往長安密奏李隆基,說在潼關關口外捉住了安祿山派來的奸細,並從奸細身上搜出了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密信。因而指控安思順和安祿山內外勾結,恐怕對皇帝陛下不利,並列舉了安思順的七大罪狀,請求李隆基處死安思順。

如果放在太平日子,哥舒翰這種捕風捉影沒有真憑實據的上報,李隆基一定是置之不理的,甚至可能還會訓斥哥舒翰。但大敵當前,安思順和安祿山的關系,讓李隆基不得不懷疑。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在我看來,這是李隆基當時的唯一想法。所以在未經過任何核實的情況下,李隆基下令將安思順和其弟、時任太仆卿的安元貞一並處死,其家眷被流放嶺南。

安思順被殺讓身在潼關的哥舒翰體會到了復仇的快感,但同時他復仇的舉動,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手下人。當時在哥舒翰手下的很多人看來,哥舒翰似乎具備呼風喚雨的能力,哥舒大帥想幹掉的人,只要跟皇帝陛下打聲招呼,他的腦袋就會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