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八國聯軍在京津的暴行(第5/6頁)

這場戰役的勝利,是背水一戰的勝利,是誓死保衛慈禧和逃亡小朝廷的決心和士氣的勝利,而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它還有一個最大的秘訣——地利。無論八國聯軍如何來攻,身經百戰的劉光才始終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以靈活機動的山地戰在八國聯軍頭頂上打冷槍,以極高的命中率格殺。這是在戰鬥機發明之前,世界戰爭史上又一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靈活山地戰的勝利!

然而,“地利”是不會主動找上門來的,你能發現它,它就存在,你能把握住它,它才能為你所用,你能運用得好,它才能使你的軍隊變得強大。當地利條件並不在戰場時,臨戰指揮者有沒有勇氣主動放棄一些領地,去誘敵深入而又不會嚴重削弱本方軍隊的士氣而演變成潰退?這確實是一項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嚴密的組織以及強大凝聚力、執行力的工作,也就是說,“地利”之所以能成為“地利”,它最關鍵的因素並不是那幾塊“地”、那幾座山頭,而是人,是戰場的指揮官以及執行的士兵!

東天門至娘子關阻截戰的勝利,也正是劉光才和他重新組織起來的清兵的勝利,它說明了只要指揮得當、戰術得當、組織得當,清軍完全可以擊碎所謂“洋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戰勝60年來“每戰必怯”的老毛病,擊退一切來犯之敵!

瓦德西震驚了,他從來沒有想過連首都都已經淪陷了的清軍還能夠完成如此艱巨的工作,去阻擊世界最強陸軍,阻擊多國部隊!瓦德西印象中的清國人就是“東亞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這也是甲午戰爭後英文報紙對清國人的報道(1896年《字林西報》),在朝廷大把花銀子進口的情況下,清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和裝備,比如“定遠”艦、十三連發槍、克虜伯鋼炮,但是他們仍然敗了,這不是“病夫”是什麽?

然而,一千多名強健的德軍士兵倒在東天門至娘子關防線之前的現實,又不得不讓瓦德西意識到另外一種可能:大清是落後的,落後的不是他們的武器、裝備和財富,清國人也並不是真正的“病夫”,他們只是有一個遠遠落後於世界文明進程,也遠遠落後於它的子民的大清朝廷,造成全民腐敗成風,軍隊不堪一擊——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西方國家現在入侵大清越深,將來付出的代價將越沉重。因為所有的清國人,不管他們是朝廷的正規軍還是具有“抗洋”精神的義和團,他們只需要一個好的政府,一種有效的組織!

“50年以後,就將有更多的‘團民’排成密集隊形,穿戴全副盔甲,聽候中國政府的號召,中國將貫徹她的民族計劃!”時任大清總稅務司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說。

瓦德西必須確認這一點,他本來就是德軍陸軍總參謀長,不能將偉大的德意志帝國帶到溝裏啊。

在北京,瓦德西命令手下士兵把守城門,從經過城門的18歲至60歲清國男人中隨機抽取,按照德國陸軍新兵入伍的條件進行體格檢查和各項測試,結果發現清國人的合格率並不低於德國人——傳說中的“東亞病夫”並沒有生病!

瓦德西趕緊一頭是汗地給德皇威廉二世寫信。

接到報告的威廉二世也震驚了,他一直是“黃禍論”的鼓吹者,但威廉二世認為西方世界應該“畏懼”的並不是清國人的“強”,而是他們的“弱”和“多”。正是因為他們如此弱小又人數眾多,才會“危害世界”,而瓦德西的報告又徹底顛覆了這位德國皇帝對清國人的印象。

確認,必須趕緊確認!出於德國人的嚴謹,威廉二世派出了由十幾名德國各領域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團”,不遠萬裏地來到清國,又做起調查和測驗,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和瓦德西一樣,而且還給威廉二世補上了一條:“他們(清國人)的勤苦耐勞,更是在歐洲人之上。”

從長期來看的虧本買賣是不能幹的,瓦德西明白了,威廉二世也明白了,以德國領銜的這場戰爭最好的結果就是見好就收,與清國朝廷和談,並且最好不要占領大清的領土。否則即使朝廷不去反抗,大清的百姓最後也一定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和方法奮起反抗!瓦德西的猜想並沒有錯,“生病”的不是清國人,而是統治他們的政府,是大清朝廷,正因如此,在這個朝廷徹底失去對大清國的掌控力之前,要盡量保留它的統治,保留慈禧的統治,以最小的代價,去獲取西方國家最大的利益。

1901年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給瓦德西發電:召回大部分德國遠征軍,只留下一個旅的兵力,但要“將戰後賠款的索取,務必提到最高限度”。

領銜的德國不再著急上火要滅亡大清朝廷了,也不願意打破各國在大清現有的平衡而繼續“瓜分”清國了,對於另外幾個國家來說,這是求之不得的。首先是老毛子俄國,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時,他們已經在東北完成了趁火打劫,占領了東北大片土地。俄國人很清楚,朝廷最在意的只是京津,只要能保住首都不淪陷,慈禧和王公大臣還能回到北京,有個地方住,其他地方都是可以作為交換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