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八國聯軍在京津的暴行(第3/6頁)

北京城裏已經沒有一個官府衙門在運轉。其實這也並不奇怪,連皇宮裏都停工了,很多大臣也早已逃出了北京,即使開工,估計也找不到人來做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大臣都逃跑了,還有另外的一批大臣,他們沒有逃,也沒有躲,而是安靜地留在家裏,他們做出了一個相同的、令人吃驚的選擇。

1899年秋,一位古董商人攜帶他從河南安陽收購的一些龜甲和獸骨來到京城,這些東西在安陽當地被稱作“龍骨”,百姓們從地裏挖出來後,發現可以用作藥材,一直把它們搗碎了吃掉。而古董商人發覺這些“龍骨”實在有些特別,因為它們上面還似乎刻著許多看不懂的符號,於是他找到了朝中的大臣王懿榮,向他求教。

王懿榮對這些東西也十分感興趣,在昏暗的書房裏,他一頭鉆進故紙堆中,遍翻各種史料典籍,經過反復推敲、鑒別、驗證,終於解開了“龍骨”上神秘符號的秘密。原來那些安陽人吃掉的,竟然是3000多年的歷史!這些神秘符號代表的,是漢字的源流,是能夠證明“商”這個朝代在歷史中是確實存在過的實物,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確證!

1899年的靈光一現,甲骨文橫空出世,一片甲骨驚天下!

王懿榮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有“好古成魔”的稱號。在發現甲骨文之前,他撰寫的金石方面的著作已經多達30多部,甲骨文的發現雖然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卻是和他潛心金石、刻苦鉆研是無法分開的。

而好古的王懿榮在現實中的仕途卻一直不怎麽如意,36歲中進士之後,他曾三進翰林院、三入國子監這些“閑散衙門”,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王懿榮曾回山東老家辦團練,然而成效並不大。

1900年6月17日,在第二次禦前會議之後,慈禧想起了王懿榮,任命他為京師團練大臣,繼續辦團練,此時北京已經到處有了“義和團”,簡直沒人會把辦團練當作一件正經事。而王懿榮盡管無錢無人,每天都要來到宣武門外琉璃廠的團練局,多方奔走,想為朝廷再增添一支抵抗洋人的隊伍。

8月14日,北京城破,這天是王懿榮最後一次來到團練局上班。15日清晨,在得知太後和皇上已經逃出北京後,他在家中投井自殺——“吾身渥受國恩,又膺備衛之責,今城破,義不可苟生。”

在王懿榮的身後,更多的人殉國:

怡親王愛新覺羅・溥靜一家百余口自焚;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晉祺一家數十口服毒自殺;

承恩公崇綺一家百余口自焚,70多歲的崇綺本來已經逃到保定,聽到這個消息後自殺;

大學士徐桐一家16口同時上吊自殺;

……

這就是另外的這些大臣們的故事,他們沒有逃跑,而是自殺殉國。據有關史料統計,僅僅在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城後,自殺的王爺、大小官員以及他們的家屬將近1800人!在1900年之戰中,大清或戰死、或自殺的官員有很多,但主動投降的文臣和武將確實不多。

然而,雖然他們的行為確實是令人尊敬的,但我說的是關於另外一種主題的故事。

他們中的很多人,特別是那些我沒有在這裏一一寫出名字的普通小官們,都是如王懿榮那樣才華橫溢的人,他們有的精於音律,有的工於繪畫,大多有一門特殊的技藝。但是,他們也都如王懿榮那樣,把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身於他們並不喜歡更不擅長的官場,他們的才華被湮沒了,才氣被磨去了,如果他們能夠果斷地放棄仕途,專心致志地投身於他們真正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中去,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會找到更加好的謀生手段,有更加充實的生活,更加完善的人生的意義。

很遺憾,他們沒有。為什麽千百年來,所有的人,不管性情如何,稟賦如何,都要一頭紮進四書五經、八股文,然後開始漫漫趕考之路?

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裏的“讀書”不是真正獲得知識、收獲智慧、加深技藝、陶冶情操,只是科考的一個途徑,而科考又是做官的途徑,所以不如說是“唯有做官高”。

為什麽千百年來,幾乎無人放棄官場生涯而真正成就自己的愛好與特長?

因為“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只有做官,只有做大官,才是真正的成功,光宗耀祖、衣錦還鄉。

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我說的是關於另外一種的“選擇”——個人的選擇。只有先做好個人的選擇,才能在關鍵時候做好對國家、對民族的選擇;只有人人獨立,國家才能獨立;只有先求個人強大,國家才能強大;只有先有條件去實現個人之夢,才有可能去實現國家之夢。

讓我們再一次向王懿榮和這些自殺殉國的官員致敬吧,雖然他們並沒有擋住八國聯軍的腳步,但他們的這種氣節也在激勵著另外一群人,一群能夠真正阻截八國聯軍的人,他們已經來到了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