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聶士成:最後一位傳統名將之死(第3/8頁)

自聶之後,那些馬背為生、熱血尚武、能征善戰而又始終忠誠不貳的中華傳統名將,再無一人!

在聶士成犧牲兩年後,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聶士成突然成為了朝廷的英雄,受到各種追捧和表彰,袁世凱領銜北洋各軍統領上奏,要求為聶士成“追恤加恩”。朝廷頒布上諭:追贈聶士成為太子少保,照提督陣亡例賜恤,賞正四品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世職,其後代世襲罔替!聶士成三個兒子均由朝廷錄用,其83歲的老母由原部將楊慕時奉養,準於立功省份直隸、犧牲地方天津八裏台及原籍安徽合肥,為聶士成建立專祠,謚“忠節”,朝廷到處號召各級官員和武將學習聶士成的忠節。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下令將八裏台橋改名為“聶公橋”,橋旁修建一座兩米多高的石碑,上書七字——“聶忠節公殉難處”。

對於這身後的榮耀,聶士成永遠無法知曉了。那麽,當時面對德國軍官“投降即可活命”的喊話,聶士成到底回敬了一個什麽字,讓聯軍方面萬炮齊發?

聶士成的話在正史上沒有記載,這個字只在個別史料和八裏台當地人流傳的故事裏出現,這個字也有可能教壞小孩子,但我仍然把它記錄了下來。因為在我看來,這才更像真正的聶士成,也是我們更加願意接受的聶士成,它讓我們對那個殘酷而荒誕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感受和理解。

聶士成怒喝了一聲:“屌!”

日軍首次對中國使用毒氣

攻占八裏台和西機器局之後,7月11日,八國聯軍繼續進攻。聶士成已經陣亡了,日軍第五師團再也沒有什麽好怕的了,他們迅速成為了八國聯軍的主力——並且接下來一直是主力,攻向馬玉崑駐守的陳家溝至天津火車站一帶的防線。

這是天津城墻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日軍正準備發起沖鋒,英軍指揮官來到日軍陣中,說:“別急,給你們兩炮。”

給你們兩炮不是打他們兩炮的意思,而是給他們兩門炮——英軍運來的這兩門4英寸口徑的大炮是剛剛從南非的戰場運到大沽口的。不遠萬裏到來,一定有緣由。

日軍好奇地朝陳家溝陣地發射這個神秘武器,緊接著,人類歷史最恐怖的一幕出現了。

只見一股股從未見過的黃綠色煙霧飄過,聞到的人頭暈眼花,隨即倒地立死,陳家溝附近上百名士兵、600匹戰馬,以及附近村莊裏的部分百姓倒地而亡。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二次大規模使用毒氣彈。以前人們一般認為,毒氣彈是一戰中德軍對英法聯軍首次使用,而實際上,早在1900年,天津就成為了繼南非之後第二個遭受毒氣彈的戰場。

這幾發炮彈打過來時,馬玉崑的士兵還是像往常一樣躲到掩體後面。沒想到躲得過炸,卻躲不過毒,大家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厲害的炮彈,更加不知道如何應付,於是驚慌失措,丟棄防線,慌忙撤向天津城內。

日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天津城墻前的最後一道防線。不過他們更興奮的是擁有如此致命的殺傷性武器,這兩門毒炮引起了日軍極大的興趣。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將他們專門研發毒氣彈和細菌彈的機構搬到了哈爾濱,並成立了專門的部隊——代號731。

天津城已經門戶大開。7月13日,八國聯軍對天津城發起總攻。

日軍攻陷天津

天津城內,裕祿和退守的馬玉崑集結了1萬人的軍隊,這麽多人守城,再加上高大堅固的天津城墻,應該是能守住些日子的。

而裕祿的預料再一次錯了,因為他面對的是日軍。

問:世界上哪支軍隊最喜歡在淩晨發起進攻?

答:日軍。

7月13日淩晨,日軍向天津南門發起總攻,其他七國軍隊分布在兩翼或後路進行策應。在炮兵的掩護下,日軍步兵排成長隊,貓著身子拼命往前沖,而城墻上清軍守軍火力十分猛烈,機槍手和炮手躲在垛口後面,對著沒有掩體的日軍,居高臨下練習打靶。而神奇的是,日軍雖然一次次進攻受阻,但他們一次次輪番發動沖鋒,不需要休息,不需要清點傷亡人數,也不需要吃飯,直把一旁的歐洲人看得目瞪口呆。

傍晚,日軍傷亡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四五百人,這是開戰以來八國聯軍的最高傷亡紀錄,傷兵源源不斷地從陣地上被人背下來,又用平底船運回租界。在船上,這些傷兵全都沉默不語,沒有一個人出聲。更令人恐怖的是有些截肢鋸骨的手術就是在船上進行的,然而,即使是被手術的人,也沒有一個號叫或者出聲。巨大的疼痛竟然被生生忍住,氣氛十分陰森。

而在南門前線,其他日軍士兵仍然在輪番沖鋒。

在一旁的英國人和美國人終於要崩潰了,兄弟,這哪裏是打仗,簡直是白白送命啊。美軍指揮官一邊嘀咕:“自內戰以來就沒有看過這麽可怕的戰鬥了!”一邊跑到日軍指揮部,要求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