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沽口保衛戰:優勢下的慘敗(第7/7頁)

羅榮光已經盡力了,也已經盡責。雖然就軍事部署來說,他確實有些遲緩,至少白河口的布雷工作就可以早些完成,那樣七國聯軍的軍艦就無法輕而易舉地開進來了。但除了朝廷不能“釁自我開”的傳統思想,羅榮光在戰術上的遲緩正是因為慈禧和朝廷在整個戰略上的遲緩。

炮台守軍是守備兵,他們固有的思維和最擅長的就是如何“守”炮台,而絕不會丟下炮台主動出擊的,但孤立地守炮台其實是很難守住的,國門的防禦需要一套完整的體系——需要守備軍,也需要野戰軍。有人守,有人攻。

而可惜的是,徒具“野戰軍”表面形式的武衛軍早被慈禧當作了維護權力安全的政治大軍,聶士成的前軍本來就是駐守天津海防的,卻被慈禧調往北京“進剿”,使得大沽口無援。

一個只為了自己權力安全的人,最終不僅會失去權力,還會失去安全——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那麽,事先接到羅榮光求救信的葉祖珪哪裏去了?

在羅榮光率領眾兵守衛炮台的過程中,葉祖珪命令北洋艦隊軍艦全部熄火拋錨,不準發炮,負責監視他們的兩艘英國軍艦趁機迅速俘虜了北洋軍艦,除了葉祖珪的旗艦“海容”號,其余4艘驅逐艦分別被英、俄、法、德搶走,而俄國人後來還進入船塢,把另外兩艘正在修理的炮艇給拆了運回去。

剛剛恢復成一點樣子的北洋艦隊又基本成光杆艦隊了,後來朝廷有人幹脆提出將另外的五艘軍艦全部給賣了,一來可以向洋人表明沒有備戰的態度,二來反正留著也沒什麽用,賣了省心。

相信大家還記得,在六年前的大東溝海戰中,葉祖珪表現神勇,作為“靖遠”號艦長,他在軍艦被打殘後修艦再戰!而僅僅六年之後,葉祖珪不再神勇,卻是貪生怕死,竟然置炮台於不顧。其中的原因我們是可以替葉祖珪找出很多的,比如丁汝昌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後,幸存下來的所有艦長都受到了處分,葉祖珪也不例外,直到上一年(1899年)他才成功復出,好不容易當上北洋艦隊的統領,他當然要“倍加珍惜”。再比如這支北洋艦隊仍然有李鴻章的影子,作為漢黨集團的軍隊,自然是不願和洋人開戰的。但是,我們更加相信,葉祖珪的墮落是在大清全民皆腐中墮落的,他只是“全民腐敗”的一個縮影。

羅榮光自殺殉國

帶領幸存的士兵撤往安全地後,羅榮光一個人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集合了家中的女眷,讓她們站成一排。

羅榮光平靜地告訴她們大沽口炮台已經失陷,自己絕不可能再活,在他死後,就再也沒有人來保護她們。他不能保證洋人的軍隊不會拿她們出氣,向她們復仇,或者朝廷追究炮台失陷的責任時不會連累她們,請她們做出選擇和安排。

女眷們都沒有說話,她們平靜地望著羅榮光手裏的刀。

羅榮光明白了:作為從軍丈夫的女眷,跟隨丈夫出生入死,夫死婦隨!

他拔刀逐個殺掉女眷,然後默默地收回戰刀,自刎。

在炮台失陷的那一刻,羅榮光就想殉國了,之所以沒有,只是因為要把那些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都帶出!作為湘西漢子,他的身上不止流淌著熱血,還有兄弟情義,其實對於羅榮光來說,他只想兌現戰前對大家的誓言:

人在大沽在,

地失血祭天!

然而,還有一個情況是羅榮光至死都不明白的:既然裕祿大人事先就已經得到了聯軍準備進攻炮台的情報,而他也在戰前給裕祿發過一個緊急軍報,為何在8個小時的戰鬥中,裕祿的援軍始終未見,甚至連一個派過來了解情況的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