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向十一國開戰(第2/6頁)

也就是說,恩海很可能是出於“正當防衛”而槍殺克林德。但令人驚奇的是,關於克林德之死,當時竟然還有一個神奇的“預言”。

6天前(6月14日),遠在千裏之外的上海的英租界裏一份叫《北華捷報》的英文報紙(《North-China Dairy News》),當時就已經報道了一個震驚的消息: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遇害!這則消息立即震驚了世界,世界各大通訊社紛紛轉載,就在大家你求證、我辟謠的過程中,克林德真的在6天後遇害了。

從《北華捷報》的報道時間來看,恩海的作案動機可能並不是“正當防衛”這麽簡單,克林德應該是死於一場謀殺,這份英文報紙不過是提前捕獲了消息。

幾個月後,恩海在北京被抓,由柯達士負責審理,根據柯達士在審後提供的報告顯示:恩海招供,克林德死於謀殺。他曾經在6月19日下午四五點鐘時得到一位“王爺”級別的人的指示,對方下令“看到洋人,格殺勿論”,只要殺洋人,就可以升職,還有70兩銀子的報酬,但恩海事後既沒升職,銀子也只拿到了40兩,於是他一直在北京等著對方兌現承諾,這才被抓。

至於這位幕後指使的“王爺”是誰,按照一般的邏輯,恩海是神機營的,神機營的統領是慶親王奕劻,似乎他的嫌疑最大,但奕劻一貫是“主和”的,他不太可能發出謀殺洋人的指令,於是大家都有了懷疑對象——自然是那位端王大人嘛。

而無論德國人怎麽審訊,希望恩海說出端王的名字,恩海被執行槍決前都只說他的上司是慶親王奕劻,端王領導不了他,其他的概不招供。德國人審來審去,也沒有審明白誰是那位幕後的“王爺”,在德軍的審訊史料中就成了歷史懸案。

而我們的“斷案”也應該可以真相大白了。首先,克林德確實死於謀殺,從種種跡象來看,收買恩海的人不能排除是端王,但更不能排除是另一個神秘的人物——慶親王奕劻。

按照恩海的招供,他是在19日下午四五點鐘拿到“看到洋人,格殺勿論”命令的,奕劻為什麽要下令給恩海這一隊?因為恩海他們正在使館區外巡邏,而奕劻為什麽要下令?因為慈禧剛剛給使館區下過“最後通牒”。要把使館區裏的人變成天津前線的“人質”,就必須先把他們控制在使館區,特別是對於使館區裏的正規軍——“使館衛隊”,更需要嚴密掌控,不能讓他們走出使館區,因此,在武衛軍中軍之後,又加派了神機營進行巡邏。

也就是說,奕劻給神機營的命令很可能就是為了實現慈禧“人質牌”的意圖,他很可能是奉慈禧之命。看來這個老狐狸在朝堂上不說話,任憑端王集團囂張,背地裏還是要為慈禧賣命的,此人真是名副其實的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仙王爺”。

當然,奕劻的“謀殺”並不是針對克林德本人,而是針對任何走出使館區的洋人。但無論是慈禧還是奕劻都沒有想到的是,“使館衛隊”的士兵沒有走出使館區,作為公使的克林德倒自己出來了。

如此一來,當時總理衙門的報告克林德死於恩海“正當防衛”和德國方面的報告克林德死於“謀殺”,其實並不矛盾,只是雙方各有側重,各自回避了對己方不利的那一部分事實。說克林德死於“謀殺”,並不是說這位公使大人就是完全無辜的,在現場他挑起了事端,對他本人的死要負有極大的責任。

而使館區方面也責任難逃,從杉山彬到克林德,外交人員在大清首都連續被殺確實是世界文明史上少有的災難,但說到底這都是“使館衛隊”進京激發動亂局勢的結果。“使館衛隊”進京時,薩拉・康戈爾就在家信中寫道:“外國部隊在一個國家的首都駐軍真是一個罕見而可悲的景象。我們能真正意識到這種情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麽嗎?”

至於那張“神奇的報紙”,它報道的其實是克林德“死於拳匪之手”。6月10日之後,使館區與外界的電報聯系斷了,遠在千裏之外的上海英文媒體對使館區的報道就只能靠捕風捉影了,而克林德的好勇鬥狠是眾所周知的,在“獵取拳民行動”中他是殺掉拳民最多的公使,《北華捷報》的報道既是巧合,其實也預言了克林德本人宿命的某種“必然”推論。

1900年12月31日,東單,在克林德被殺的地方,恩海被德軍執行槍決。克林德的屍體後來被德國遠征軍運回了德國國內,下葬於明斯特中央公墓,而恩海的人頭據說也被運回了德國,以示德國人的嚴謹。原有的東單牌樓被拆除,重新修建了紀念克林德的四柱型的漢白玉“克林德碑”。“50碼外,集貿市場照常進行,在飯鋪吃飯的清國人不願意中斷他們的進食,一個說書人在講他荒誕不經的故事,他吸引的聽眾要比恩海受刑吸引的觀眾多得多。”(瓦德西:《拳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