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戰決策的秘密:最後的禦前會議(第8/9頁)

而皇宮內,問題還沒有解決,大家還得繼續開會,這已經是16日以來連續四天內召開的第四次禦前會議了,經過周密的考慮,慈禧將宣布她對要不要攻打使館的最終決定。

第四次禦前會議:慈禧對是否攻打使館做最終決定

慈禧宣布:立即給使館區的十一國公使也發一份“最後通牒”(來而不往非禮也),宣布他們為大清“不受歡迎之人”,限定公使以及使館區所有洋人(包括“使館衛隊”士兵),在24小時之內離京前往天津,途中由榮祿率武衛軍中軍提供保護並“妥為約束”,否則,朝廷將撤走使館區外的武衛軍中軍,不再負責保護使館區的安全!

朝堂上便又是一片吵鬧之聲。端王等人雖然沒有聽到慈禧做出“攻打使館”的決定,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在他們看來,這是“令使臣下旗回國”,這是開戰的前兆,自古以來皆如此。

而在反戰派看來,雖然太後沒有昏聵到去下令攻打使館,但驅逐使節,驅趕洋人,“按照國際慣例”,這也是開戰前的先兆!

聯元上奏:如果開戰,一旦洋兵進京,我們恐怕會被殺得所剩無幾!

然而,無論他們怎麽諫,慈禧都是置之不理,只是命令加強宮廷保衛。

勸不動,反戰派的哭又開始了。此時連坐在禦座旁的光緒也非常激動,他猛地站起來,走到大臣面前,一把抓住許景澄的手(不顧君臣禮儀),激動地問:“這能戰與否,你須明白告我。”

許景澄表示“不能戰”,又拉著光緒的龍袍開始哭起來(“牽帝衣而泣”)。此情此景,催人淚下,朝堂上頓時一片反戰的哭聲。

而慈禧對著光緒大喝:“皇帝放手,毋誤事!”

無論是從呵斥光緒的內容還是語氣來看,慈禧已經憤怒到極點了。

因為,載漪一夥高興得太早了,而光緒皇帝竟然也沒有識破慈禧發“最後通牒”的苦心。

就在幾天前,慈禧還以“安全問題”為由把公使和家眷都強行留在了北京,幾天過去,城外的拳民騷亂更加厲害了(連“求和”大臣都出不了城),難道現在去天津就沒有“安全問題”了?

此時慈禧已經得知西摩爾大軍被堵在京津間的路上(後詳)的消息,對北京暫時構不成威脅,而最大的威脅又變成了大沽口外的第三批八國聯軍,慈禧的真正想法是:讓榮祿率軍“護送”十一國公使到天津——也就是與八國聯軍對峙的前線!

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西方國家真的是像他們宣稱的那樣,一次次增派軍隊進京只是為了保護公使的安全,那麽,這些人我都已經給你們送來了,即使之前已經打過仗,那麽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就是毫無必要了,戰爭還是可以避免,北京還是可保,慈禧自己的權力安全也有保障。

而另一種情況是西方國家的動機不純。他們真正目的並不只是為了十一國公使的安全,還有另外的目的(特別是那可怕的“歸政”),那麽也好,榮祿大軍“護衛”著的這些公使,立馬就會變成陣前人質,逼令八國聯軍退兵!

也就是說,這些公使在慈禧眼中仍然是“人質牌”,只不過變成了改進版:在前方形勢不明的情況下,把北京的“人質牌”送到天津去使用,變被動為主動——這才是慈禧發最後通牒驅逐使節的真實用意!可惜偌大的朝堂之上,沒有人懂她,包括皇帝。

“你不要誤事!”她只能這樣呵斥光緒。她不能把那些見不得光的、藏在犄角旮旯裏的帝王之術去告訴大臣,告訴大家其實她還是沒有放棄避戰,這是不能說的。端王集團的人就在朝堂之上,如果他們察覺,十一國公使還能不能順利離開北京就是大問題了!

但是,反戰派們一鬧再鬧,又是哭哭啼啼又是上奏,現在連皇帝也參與其中,這不是誤事是什麽!

朝廷連能玩權謀的人都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是這幾十年來過得太舒坦了嗎!這位年輕的皇帝,天真的皇帝,生於深宮之中的皇帝,他真是似乎永遠長不大,在一個需要時時刻刻縱橫捭闔、步步驚心、表面一套背地裏一套的深宮之中,就算把大清的皇權交給他,他拿什麽去駕馭那些如狼似虎的權臣?又憑什麽去讓祖宗放心?

難怪這個“癡兒”會把戊戌變法給搞砸了,現在我找到了緣由,想想我慈禧只是不太懂西方那一套,而他卻連祖宗這一套也不懂!一個連自己土地上的精華和糟粕都沒有深刻認識而又心急火燎急於去“開拓未來”的皇帝,讓他帶著一幫書生去搞變法,他如何能夠不破不立,如何能夠繼往開來?如何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官僚集團的那些把戲?如果說戊戌變法還可以看作是他的試手,那麽經過變法失敗那次重大的打擊,他還沒有成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