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戰決策的秘密:最後的禦前會議(第7/9頁)

果然,會後慈禧又派出了三位“主和”派的大臣(內閣學士聯元、戶部滿尚書立山、兵部漢尚書徐用儀)前往使館區,勸說公使,希望他們能夠退兵,既然許景澄和那桐出不了城,那就派別的人去使館區“求和”吧!

至於要不要開戰,慈禧還在等待一樣東西——裕祿的軍報,事實上她的決定是要建立在軍事情報基礎之上的。而自從6月15日裕祿報告有“續來之兵”之後,裕祿的“續來之報”也終於來了。6月18日,第三次禦前會議在更加緊張的氣氛中開始,因為裕祿同志報告的情況,很緊急。

第三次禦前會議:討論要不要攻打使館

在《大沽口炮台緊急情形折》裏,裕祿報告:洋人不僅沒有履行“張杜約定”,杜士蘭還轉交給了他一份最後通牒,而這份通牒是大沽口外的第三批八國聯軍給大沽口炮台守將羅榮光的,要求羅榮光在6月17日淩晨2點之前主動交出大沽口炮台,否則他們將“以力占據”!

齊活兒,果然不出所料,來的都不是好消息。接到這個報告,慈禧無比郁悶,翻翻日歷,已是6月18日了——離八國聯軍最後通牒上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天多!但郁悶的是,裕祿的這份軍報只說了這件事情,他既沒有報告洋人最後是否強攻了大沽口,也沒有報告大沽口炮台還在不在羅榮光的手裏,慈禧最想得到的關鍵信息仍然沒有得到,對於國門的情況,她只有一個字——猜。

裕祿這麽寫奏折,自然是有他的“考慮”的,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故事中知道。但這可害苦了慈禧,很顯然,最後通牒的時間都已經過了,慈禧只能認為:八國聯軍已經進攻了炮台,並且極有可能拿下了炮台!

如果是這樣的話,意味著戰爭已經實際打響!西方列強已經向大清開戰!

主戰派的聲音更響了:太後您不要再猶豫,立即下詔開戰吧!

此時載漪也是很郁悶的,本來瞧昨天那架勢,他以為慈禧絕對會下詔開戰的,沒想到她讓大家哭了半天,最後不僅沒下令開戰,反而又派出了求和大臣去使館,真是讓人鼻子都氣歪了。沒辦法,開戰這樣的命令只有慈禧才能下,那麽,必須趁著大好時機繼續將慈禧綁上戰車!

載漪等人大喊:洋人已經動武了,我們何須客氣,先進攻使館,給洋人一個下馬威!

聽到要進攻使館,本來已經被壓制下去的反戰派的聲音又大起來了,袁昶、許景澄、聯元、徐用儀、立山等人,這次他們都坐不住了。許景澄從國際法的角度,堅定地反對攻打大使館。立山說道:“大清不是各國的對手,拳民的法術又不可信,這仗是沒法打的。”平日裏對慈禧一貫唯唯諾諾的軍機漢大臣王文韶一聽這話,正觸動了他的神經,壯著膽子也說:“朝廷財絀兵單,一旦開釁,何以善後?”

其他大臣看到連膽小的王文韶都發話了,紛紛鼓起勇氣最後勸說,表示不能開戰,也不能攻打使館,免得自討其禍。

聽到這兒,慈禧怒從心來,她喝問道:“我早聽厭你們這些話了,誰有讓洋人退兵的本事嗎,如果誰有就前去令洋兵不進城,否則殺頭!”(“若所言,吾皆習聞之矣,尚待若言耶?若能前去,令夷兵毋入城,否者且斬若!”)

王文韶一聽到“斬”字,雙腿一軟,趕緊把身子縮回去。

是的,你們說的這些我都明白,正是因為明白,做出一個決定才無比之艱難!親愛的大臣們,我需要的不是態度,而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們能夠拿一個辦法出來嗎?如果拿不出來,你們爭來吵去又所為何事?沒有辦法的態度,在我這個需要做決定的人的眼裏是沒有多少價值的!

慈禧不得不聲色俱厲地及時制止了氣氛向反戰派轉移。正是因為開戰要冒著極大的風險,而怯戰的思想在朝廷中又是根深蒂固,如果不及時制止這種反對的態度,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前一天他們就白哭了。

慈禧根本沒有心思再把禦前會議開下去,反正討論來討論去也是這個結果,不如養養神,等等裕祿的進一步軍報更有意義。發生了如此嚴重的事情,慈禧相信裕祿的軍報很快就會來的,向朝廷報告洋人到底有沒有開戰,大沽口炮台還在不在朝廷的手裏。而奇怪的是18日等了一天,裕祿大人的軍報仍然不見蹤影,這很不正常啊,慈禧也知道電報斷了,但也不至於這麽慢吧?

慈禧的心中突然嚴重不安,她不知道大沽口前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或者裕祿這家夥又在搞什麽鬼,向她隱瞞了什麽(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真是先見之明),6月19日,慈禧主動發八百裏加急詢問裕祿情況,並警告他:你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給我頂住!(“該督須急招集義勇,固結民心幫助官兵,節節防護抵禦,萬不可畏葸瞻顧,任令外兵直入。設大沽炮台有失,定唯該督是問,該督若再貽誤,試問能當此重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