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端王步步緊逼,慈禧調軍自保(第3/5頁)

乃近來京城地面,往往有無籍之徒三五成群,執持刀械,遊行街市,聚散無常,若不亟行嚴禁實屬不成事體!除諭飭管理神機營、虎神營王大臣(即奕劻和端王載漪),將所部弁兵全行駐廠,並遴派馬步隊伍(騎兵和步兵),各段晝夜梭巡,儻有匪徒聚亂生事即行拿辦外,並責成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五城、嚴飭該管員弁人等,各分汛地嚴密巡查,遇有形跡可疑及結黨、持械、造言生事之人,立即嚴拿懲辦!

其實慈禧用不著用這道上諭來表達她對端王集團的警告,她撇下最名正言順的八旗軍,卻調董福祥軍貼身保護她回宮就已經說明一切了。盡管北京城內局勢還不明,洋人和拳民都對她構成威脅,但在拳民進京後,慈禧把拳民的“威脅”(端王集團的威脅)放在了第一位,要在洋人和拳民之間選擇一個敵人,她選擇了拳民。沒辦法,她就是信不過這批人,更加相信內部的亂臣賊子的威脅,要遠遠大於遠道而來的洋人。

在北京城內迅速清剿拳民,只是慈禧最直接的目的,或者說只是她其中一個目的,慈禧最終的目的仍然是那個希望,那個微弱的希望——處理好義和拳問題,迅速恢復穩定,好讓洋人能夠退兵。她發布這道最嚴厲的“剿匪”上諭其實也是為了讓洋人安安心——調跟你們有仇的董軍進京並不是針對你們。並且對於慈禧來說,她希望的這個“穩定”並不只是指北京城內的穩定,還包括北京城外。

雖然6月8日“史上最嚴厲”剿匪上諭,我們是作為單個的上諭來講述的,但慈禧的上諭並不能單個地來看的,而是需要連起來看。相信大家還記得,在兩天前(6月6日),慈禧派出了端王集團的核心、軍機大臣剛毅趕赴保定等地宣講她之前那道“柔和”的上諭,安撫拳民。這套組合拳正是慈禧不得不停止“三路兜截”計劃之後,處理義和拳民的新政策,而她的出招實際上就是一個我們熟悉的人物已經使用過的招式。

他就是袁世凱。

山東的經驗已經證明,當拳民出現人數多、分布散、不可控的時候,袁大人那種嚴厲打擊加安撫分化的兩手政策是十分有效的。義和拳人數眾多,群眾基礎強,如果短時間內很難從人數上去消滅,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組織”上去瓦解。

慈禧采取的正是這兩手政策,具體來說是在北京地界上嚴厲打擊,北京地界之外分化安撫,這兩手政策都是很重要的。保定、涿州是義和拳的大本營,是進入北京的後方基地,如果這個基地不控制住,那麽北京城內無論怎麽“嚴剿”,都不會成功,在北京城內的“嚴剿”並不等於在保定等地也這麽做——後方不能亂啊。

所以,即使是頒發了“史上最嚴厲”剿匪上諭,慈禧仍然不需要把剛毅召回京,恰恰需要他繼續“來到拳民中間”做安撫工作。這就是慈禧決心在北京城內“嚴厲剿匪”之後也沒有停止剛毅的安撫工作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她“假意剿匪”,“剿匪”她是真心的,制定這兩手政策正說明她照顧到了大清國的國情,是多年維穩經驗的體現。端王集團的人以為剛毅在直隸可以趁機去收買更多的拳民,卻不知道此時的慈禧正需要利用剛毅同志去穩定大後方——難道就只允許你們利用我啊?

6月9日,慈禧的車隊在董福祥軍的武裝護衛之下,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一路安全地回到皇宮,既無驚也無險。然而,正當慈禧要坐下來喘口氣之時,一個讓她心裏涼了半截的消息又傳來了:拳民和洋人發生了流血事件!

在慈禧回宮之際,一部分拳民來到了北京西南郊的英國公使館賽馬場,開始圍攻,英國使館見習翻譯包思德(H.H.Bristow)拔出手槍,當場打死一名拳民(休利特・威廉・梅裏克:《公使館的圍攻》)。

拳民們立即聚攏成一群,將賽馬場看台全部焚毀,然後人潮湧向西山(香山),英國公使竇那爾在西山的高档房產——西山度假別墅,被一把火燒光!

這是義和拳第一次攻擊使館方面的財產,也是拳民和使館方面第一次直接沖突,而沖突的後果,就是流血事件。

似乎有人就是唯恐京城恢復穩定,似乎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將局勢引向混亂!

使館區的公使們正在為董福祥軍進京感到緊張,雖然總理衙門的官員已經透露給他們:董軍進京絕對不是針對洋人,只是為了“剿匪”。但現在,使館區重要的社交場所賽馬場和度假別墅都被燒完了,公使們是無法相信朝廷還能“剿匪”成功的,更何況,只要來到使館區外的大街上,聽到的關於慈禧調董軍進城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剿匪”,而是與官方說法完全相反的消息——“董大人的軍隊能殺洋人,進城來是幫我們殺光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