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黨爭的發酵:山東巡撫之爭(第4/8頁)

朱紅燈在杠子李莊得到了袁大人率兵前來圍剿的消息,於是他率領拳民向平原縣城方向的一座神廟(森羅殿)轉移。正是在向森羅殿轉移的路途中,也許是還沉浸在剛剛占據一座村莊的喜悅之中,也許是為了安全起見、吸引更多的百姓加入,更或許是預感大難臨頭,臨死前瘋狂一把,朱紅燈和他的隊伍變得跟過去有些不太一樣了。

簡單地說,朱紅燈變得已經不像官兵口中所說的“拳匪”了,他主動改變了形象,自制了一身官袍穿在身上,像“官”那樣大搖大擺地坐上了轎子,而他的隊伍中打出了一面旗幟,一面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旗幟,這就是——

“天下義和團扶清滅洋”!

“義和團”的名號終於從原來只躺在官方文件中走向現實、走向大眾了。從種種情況來看,這是史上“義和團”第一次公開亮旗。這不是簡單的一字之差,也不是無聊的文字遊戲。在當時的情況下,“團”和“拳”是不同的,“拳”是朝廷要打擊的,而“團”是朝廷承認的,甚至歡迎的。比起過去叫作“義和拳”,“義和團”更像一個光榮的合法組織,雖然這個名號是朱紅燈他們自己打出來的,但光名號聽上去就有“很官方”的感覺,能夠讓人忘記過去被稱為“拳匪”的歷史——也就是從現在開始,“義和團”將逐漸取代“義和拳”,成為這個組織的正式稱號!

當然,關於“義和團”的旗幟到底是如何打出的,在目前的史學界還是存在爭論的。這倒不是因為第一手資料太多,而是資料根本沒有,所以我們可以看看另外一種很具有代表性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是毓賢直接下令給拳民隊伍改名為義和團,我認為,這種說法其實就是從毓賢向朝廷提出“改拳勇為民團”的建議順延而來。前面我們知道,毓賢同志采取的是“剿撫兼施”的手段,而“命令改拳為團”實際上是誇大了這位正在騎墻的同志“撫”這一手的手段。要知道作為官場老狐狸的毓賢是絕對不會在朝廷還沒有明確指示的情況下擅自命令“改拳為團”的,這相當於私自招安,更何況除了“撫”的這一手,毓賢也一直在“剿”,即使他下令給拳民,拳民也不一定聽他的啊。

在我看來,“義和團”這個名字的公開登場,是朱紅燈的隊伍自己改的,用一句我們熟悉的話來說——它是“人民群眾”之首創。而它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朱紅燈和他的同胞們骨子裏對“官”的向往和認可,也許“做官”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革命性”還不太徹底。王朝歷史上很多反“官”之人,一有機會,立馬就變成另外一種“官”,很多反皇帝之人,一有條件,立馬腐朽墮落,變成另外一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皇帝”。

那麽朱紅燈為何會知道“義和團”這個名號?這其實是並不奇怪的,既然兩任山東巡撫都有過“改拳為團”的想法,朱紅燈的隊伍又時不時跟官府進行下“談判”,就不可能不聽到風聲。而正如之前“扶清滅洋”的口號一樣,積極“向官方靠攏”,給自己不合法的活動找件合法的外衣,這一直是基層百姓們的智慧啊。

袁世敦率兵包圍了森羅殿,朱紅燈僥幸逃出,就在逃跑過程中,已經“官化”的朱紅燈“脫離群眾”的作風引發親信對他強烈不滿,再加上逃亡途中大家都比較餓,分贓不均,親信們竟然企圖殺掉朱紅燈。內訌中,朱紅燈被手下人打傷逃走。11月21日,饑困交迫的朱紅燈在茌平落到清兵手裏,兩天後(23日),清兵用重金收買了心誠和尚的外甥,心誠和尚被出賣落網,和朱紅燈一起被押解至濟南。

毓賢似乎成功了,義和拳兩大著名頭領都落在了他手裏,能從根本上解決義和拳問題的一舉多得的策略也有了,看來他能夠在巡撫寶座上坐穩了,然而,毓賢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巡撫也不好當啊。

朝廷裏先是有人彈劾他“縱兵開槍”,“剿”得過火,雖然毓賢把罪名推到了袁世敦的身上,但仍然被傳旨申飭,而袁世敦連頂戴都沒了(“營官袁世敦,行為孟浪,縱勇擾民,著一並革職”)。

沒過幾天(11月28日),又一道上諭來了,這次是指責毓賢偏袒拳民,“剿”得不力(“地方文武彈壓緝捕俱不得力,巡撫毓賢又固執成見,以為與教民為難者即系良民,不免意存偏袒,似此因循日久,必至滋生事端”)。

再過幾天(12月6日),毓賢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因為他知道了那個最後的結果,上諭:命山東巡撫毓賢來京陛見,以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山東巡撫。

上諭雖然沒有明確撤毓賢的職,但這已經是變相地撤職。此時的毓賢一定很想知道:為什麽是袁世凱替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