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義和拳進京前的瘋狂

義和團運動背後的四大利益集團

好吧,在講述直隸的情況之前,讓我們先來趁熱總結一下義和團運動涉及的朝廷幾大利益集團。義和團運動之所以堪稱歷史上最復雜的事件之一,正是因為它牽涉了太多的利益團體,如果我們不把這些利益集團先掰扯清楚,那一定會比較暈的。

一、滿黨的核心代表端王集團——對義和團的“主撫派”。他們仇恨洋人,實際上是仇恨一切有礙於他們奪權行動的人。

二、漢黨的核心代表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東南地區總督——對義和團的“主剿派”。因為利益和觀念,他們仇恨義和團,比較親近洋人。奕劻和榮祿也是這條船上的人,但他們又是滿人。

三、洋人——對義和團絕對的“主剿派”。他們親近利益,仇恨妨礙他們獲得利益的人,並且會想方設法擴大在大清的利益。

四、慈禧——根據形勢需要的“主剿派”或者“主撫派”。她親近權力,仇恨一切妨礙她掌控皇權的人,以及對她的權力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人,不惜任何代價保住她的權力。

毫無疑問,慈禧是這些派別的矛盾中心,她掌控著大清的最高權力,端王集團要讓她帶著大清這艘船“向後轉”,但慈禧擔心的是一旦“向後轉”,就不得不“廢立”。而漢黨和洋人最擔心的就是慈禧帶著大清“向後轉”,他們要讓慈禧“向前走”,但慈禧擔心的是一旦“向前走”,就不得不走向“歸政”。於是對於慈禧來說,她最希望的既不是“向後轉”,也不是“向前走”,既不倒向端王集團,也不倒向漢黨和洋人,維持現狀最好。

這已經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慈禧要鞏固自己的臨朝訓政,不得不重用端王集團,因為重用端王集團,洋人為了防備他們最擔心的大清“向後轉”(有損他們的利益)而不得不向朝廷施壓。一旦向朝廷施壓,又對慈禧的權力安全構成威脅——這個威脅既是洋人作為“侵略者”對大清朝的威脅,更是慈禧最擔心的洋人是否會扶植光緒作為他們的代言人,從而迫使慈禧“歸政”。為了抵抗這份威脅,慈禧又不得不回過頭去重用端王集團(搭上義和團),一搭上義和團,洋人的步步緊逼又會更緊……環環相扣啊!

恍如新版的“三國演義”,對於這四大派的任何一派來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權力和算計。正如16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上演過“聯孫抗曹”,也上演過“聯曹滅孫”一樣,處於漩渦中心的慈禧既可以穩住洋人和漢黨去打壓端王集團和團民,也可以聯合端王集團和團民去抗擊洋人。而導致慈禧做出決定的只有四個字——權力安全。

這就是慈禧。她是這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卻又稱得上這個王朝最可憐的人;她擁有最高的權力,卻差不多只有最差的權力安全感;她有很多的幫手,卻常常形同孤家寡人;她有最嚴格的安保,卻往往危機四伏;她似乎有最高級的生活享受,卻也是多面夾擊的矛盾中心;她理應為大清國的繁榮富強出謀劃策,卻永遠只能為了權力這一己之私欲。

來吧,從大清最高統治者開始,大家都來玩個火吧!

直隸義和拳:無統一領袖的組織

現在我們要來介紹一下直隸義和拳的組織模式——我們又稱呼回了“義和拳”而不是“義和團”。雖然在端王集團的眼裏他們是“團”,但在官方公開層面上,義和拳還是非法的,還是“拳”而不是“團”,還是一個不被朝廷承認的地下組織,為了說清楚它的發展過程,我們又不得不改“團”為“拳”了。

在鄉村中最基層的組織叫作“拳場”(或稱“拳廠”)——簡稱“場”。在某村開一個拳場就叫“設場”,後來拳民進入北京,大概是為了適應皇家氣息,“場”改稱為“壇”,“設場”就叫“開壇”,反正北京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不在乎再多出另外一些“壇”——我們就先采用這個稱呼。

開壇是比較簡單的,定好日期後,先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媒體——唱戲或者廟會上進行宣傳造勢,只等黃道吉日一到,就要正式開壇了。

那天,就會從已經開壇的鄉村請來一位“大師兄”,傳授一番“降神附體”的儀式和相關的拳法套路,再從本村物色兩位武功高、威望高的人分別當“大師兄”“二師兄”(有的壇還另設管事的,分別叫“大先生”“二先生”),其他成員都以“師兄”相稱,“啊,師兄,久仰久仰”“啊,師兄,幸會幸會”。就這樣,“開壇”就完成了。一般是一村一壇,大一點的村還有分壇。各壇的上級單位是“總壇”,總壇的上級單位呢?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總壇只有兄弟單位——另外一個總壇。各總壇在級別上是平行的,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聯絡幫忙,但互不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