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第6/9頁)

因此,在談到農民革命能不能建立政權的問題時,結論只能是:(1)它必然要建立政權。沒有政權怎麽辦事?大大小小總要有一個機構;(2)它組織的政權跟當時現行的政權不可能完全相反,它只能運用它所熟悉的東西,而不能采取它所不知道的東西;(3)這個政權不可能是為農民服務的政權。因為它為了使自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所能采取的辦法只可能是封建國家壓迫農民的辦法,而不可能有其他辦法。如果它要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政權,它就必須解決這樣的問題: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實行土地革命。但是這樣的思想認識,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裏是不可能有的。任何國家的封建社會都沒有發生過。它只能對個別地主進行報復,你這個地主欺侮過我,殺了我的人,我現在也把你殺掉,把你的房子燒掉,把你的東西搶來。這些都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要把整個地主作為一個階級推翻,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反封建這種口號的提出,還是近代的事情。而且就是在今天世界各國,除了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外,還有很多地區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印度也算是一個共和國,但是它不反封建,印度的地主階級照樣存在。我們不能以19世紀、20世紀才出現的思想去要求封建社會的農民。而且從理論上來說,農民政權要建立起來,而且要鞏固下去,它的收入從何而來?它的財政開支從何而來?那時沒有現代化的大工業,國家財政開支只能取之於農民。除此之外,別無出路。所以,它只能采取封建國家對農民壓迫的形式,而不可能有別的形式。因此,歷史上所有的農民革命沒有例外地在它取得政權之後,必然變質,他們從反對地主階級開始,結果是自己又變成了地主階級,新的地主階級代替舊的地主階級。這就是歷史上農民革命不斷起來的根本原因。

在土地比較分散的基礎上,尤其是在這樣一個空前的大國的情況下,朱元璋建立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權。關於政治機構問題,當時要完全改變明朝以前的政治機構,既不容許這樣做,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元朝的中央政權機構有中書省(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務院),中書省的長官有左丞相、右丞相、平章、參知政事等官。中書省下面有管具體事情的各部。為了統治全國,元朝政府把中書省分出一部分到地方上,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工作,叫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的職權很大,民政、財政、軍事一切都管。掌管監察的機關叫禦史台,地方上有行禦史台,簡稱行台。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了權力分散的問題。所以後來元朝政府對地方的統治愈來愈弱。明朝初年(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繼承了元朝的這個制度,中央還設有中書省,地方上設立行中書省。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農民革命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它只能模仿和繼承已有的東西。

這種局面給朱元璋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問題。明初政權逐漸產生了很多矛盾,第一,明朝的政權是地主階級的政權,但明初地主階級分為舊地主和新興地主兩派。朱元璋起兵於淮河流域,而劉基等則是參加了紅軍的江浙地主。兩個地主集團之間存在著矛盾。當時有一首詩說:“城中高髻半淮人”。衣服穿得漂亮的、有錢的,多是兩淮流域的人。兩淮流域的新興的地主階級、官僚貴族,其中絕大多數不但擁有廣大的莊園,而且有大量的奴隸、家丁。有些將軍還有假子。假子是朱元璋興起的辦法。他在起兵時把一些青年收作自己的兒子,像沐英、李文忠都是他的幹兒子,也是他手下最有名的將領。他往往在派一個將軍出去作戰時,同時派一個假子去監視。在這種作風的影響下,他下面的許多將軍也有很多假子,他們擁有武裝力量,有土地,有很多奴隸。這樣,就形成許許多多小的軍事力量。他們往往不遵守政府的規定,違法亂紀。明太祖要把這些勞動力放在國家的控制下,他們卻要放在自己的莊園裏。這是第二個矛盾,兩淮流域新興的地主集團和國家,即和朱元璋的統治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從1379年到1381年逐步展開。兩淮流域地主集團的代表人物胡惟庸在這個鬥爭中被殺了。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個矛盾之外,還有第三個,胡惟庸個人和朱元璋之間的矛盾,這是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皇帝應該管什麽事,宰相應該管什麽事,歷史上沒有明文規定過。在設置中書省的情況下,許多事情都由中書省掌握,中書省認為這件事情有必要請示皇帝,就請示;認為沒有必要請示的,就自己辦了。胡惟庸這個人有野心,也很有才能,他在中書省多年,排斥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造成他在中書省的強固地位。有許多事情他自己辦了,明太祖根本不知道,以後明太祖發現了,就很生氣。這樣,矛盾就發生了,而且日益尖銳。洪武十三年(1380),這三個方面的矛盾終於全面爆發。按照明朝的規定,軍隊指揮權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樣,明太祖在這個鬥爭中取得了勝利,他假借一個罪名把胡惟庸殺了,還牽連殺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