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的建國(第5/9頁)

第三,凡是戰爭期間,農民的子弟被強迫去當奴隸的,一律解放,給予自由。這樣,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

第四,廣泛地鼓勵農業生產。明太祖采取了很多措施:規定以各地農業收成的好壞作為考核地方官工作成績的重要標準之一,地方官每年要向中央報告當地人口增加多少,農作物的產量增加多少;大力鼓勵農民種植桑樹和棉花,規定每一戶的土地必須種多少棉花、多少桑樹和果樹。而且用法令規定:只要能夠種棉花的地方,就必須種棉花,能夠種桑樹、果樹的地方,就必須種桑樹、果樹。這樣,農民的副業收入增加了。關於朱元璋鼓勵種棉花的措施特別值得提一下。在朱元璋以前,更具體地說,在1368年以前,我們的祖先穿的是什麽衣服呢?有錢的人夏天穿綢、穿緞,冬天穿皮的(北方)或者穿絲錦。老百姓穿的是什麽呢?穿的是麻布。有一本看相的書,就叫《麻衣相法》。當時棉花很少,中國自南北朝的時候就有棉花進口,但數量少。到宋朝時棉布還是很珍貴。可是到了明太祖的時候,由於大力提倡種植棉花,以及當時由於種種原因,紡紗、織布的技術提高了,因而棉布大量增加。這樣,我們祖先穿的衣服就改變了,過去平民以穿麻衣為主,現在一般人都能穿上棉布衣服。並且形成了幾個產棉區和松江等出產棉布的中心。也是在這個時期,棉花種子從中國傳入了朝鮮。結果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朝鮮人也穿上了棉布衣服。

在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經濟恢復的基礎上,朱元璋采取了支持商業的方針。在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都專門為商人蓋了房子,當時叫作“塌房”,以便他們進行商業活動。

所以,經過從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的長期戰爭,由於戰爭延續的時間長,涉及的區域廣,戰爭的情況又極為殘酷,使得社會上人口死亡很多,荒蕪了很多土地。但是,經過洪武時期二十多年的努力以後,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發展了,經濟繁榮了。

那麽,最後,問題歸結到什麽地方呢?朱元璋的政權依靠誰呢?

上面說過,元朝的大地主在戰爭中基本上被消滅了,在這種情況下,土地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一種情況,過去土地比較集中,一個大地主占有很多土地,擁有很多莊園。現在這些大地主被消滅了,他們的土地被分配給了無地、少地的農民,或者是新來的移民。這樣,一家一戶幾畝地,土地分散了,這是基本的情況。土地分散的後果是什麽呢?在政治上是階級矛盾的緩和。原來那些人口密度很高的地區(江蘇、浙江一帶),現在一部分地主被消滅了,一部分人口遷徙出去,留下來的農民有了部分土地,有了一些生產資料,這樣,階級關系就比過去緩和了。第二種情況與此相反,就是那些沒有被消滅的地主,像李善長、馮國用、劉基、宋濂這些人,他們原來的土地不但保留下來了,而且有了發展。他們大都成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做了大官。第三種情況是出現了新的地主階級。像朱元璋回家招兵時,跟他出來的二十四個人後來都成了他的大將、開國功臣,朱元璋給他們封公、封侯。這些人在政治上有了地位,經濟地位也跟著提高了。明朝初年分配土地的結果,他們都成了新的地主階級。

情況這麽復雜,那麽,整個說來,農民的土地問題解決了沒有呢?沒有解決。封建剝削還是存在,農民還是要向地主交租,還是受地主階級的壓迫,在某些地方甚至還有所加強。明太祖是紅軍出身,是反對地主階級的,現在他自己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因此,就發生了前面所提到的那種情況:明太祖建國之後,農民的反抗鬥爭就隨之開始,一直到明朝滅亡。什麽原因呢?因為階級關系沒有改變,土地問題沒有解決。但是由於元末大地主階級的土地分散的結果,使得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某些地區的階級鬥爭有所緩和。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出現以後的鄭和下“西洋”的事情。

上面所說的,牽涉到最近史學界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民起義能不能建立農民政權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不少爭論,涉及所謂皇權主義問題。中國的農民有沒有皇權主義?有的人說有,有的人說沒有。我們現在從朱元璋這個具體的人以及從當時的具體歷史事實來研究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史上任何農民戰爭最後必須建立一種政權。政權有大有小,有的農民起義領袖自稱為將軍,因為他只知道將軍是最大的;有的自稱為“三老”;有的稱王;有的稱皇帝。他們能不能采取別的稱號呢?能不能不利用這些當時實際存在的、為大家所熟悉的名稱,而采取跟當時歷史實際沒有關系的名稱呢?或者說農民有沒有這種可能,就是他們在建立政權時,不采取他們所反對的政權形式,而另外創立一種跟原來的政權完全不同的政權形式呢?沒有!他們只能稱將軍,稱“三老”,稱王,稱帝,不可能稱幾百年、幾千年之後的蘇維埃共和國,不可能稱總統或者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