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朕於天下,無所虧負,汝等可知

1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揚州之亂消停下來,刀槍入庫。從李敬業占據揚州,向天下宣布起兵,僅僅過去四十多天,一切又恢復平靜。

裴炎參與謀反一事,也塵埃落定。武則天對平叛勝利是非常得意的,為慶賀這次勝利,她召集群臣於武成殿,舉行了盛大的宴會,與大臣們舉杯共飲。她本來是不大喝酒的,而這一次,或許是因為興奮,她喝了過量的酒,臉色泛紅,頭腦昏然。但這樣一來,倒顯得年輕了,六十一歲的老嫗儼然風姿綽約的中年婦人。

或許是醉意醺然,她借著酒意向群臣訓話:“朕於天下,無所虧負,汝等可知?”

武則天接著又道:“朕輔佐先帝,二十余年,為天下憂勞,竭盡忠智。公卿爵祿富貴,全系朕所賜予。天下安樂,全系朕休養生息之功。自從先帝棄群臣,以天下托顧於朕,朕從未將自己放在心上,只知愛天下蒼生。叛軍興起,首魁竟皆出自將相大臣,何負朕之深也?似伉扈難制,誰能勝似裴炎?將門之子,誰能勝似李敬業?宿將善戰,誰能勝似程務挺?彼等皆系人傑,不利於朕,朕能戮之。汝等如果自以為才略勝過彼等,盡可早日起事;如若不然,忠心事朕,切勿自作聰明,為天下恥笑。”

群臣頓首,不敢仰視,說:“唯太後所使!”

這番話字字千鈞,如重錘一樣敲擊在大臣們的心上。在武則天想來,一群中下級官員登高一呼,居然能號召十余萬人造反。朝中官員竟然遙相呼應,以此相威脅,由顧命宰相帶頭逼宮,這種情勢讓她感覺心為之寒。對武則天來說,叛亂雖然沒有帶來嚴重的後果,但讓她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武則天和裴炎曾經是帝國權力場上的一對最佳拍档,然而這次叛亂讓他們徹底走向決裂,並以慘烈的結局而告終。更讓武則天耿耿於懷的是,那麽多朝廷重臣站出來支持裴炎。

支持裴炎,就是支持裴炎的觀點——只要太後能將政權奉還皇上,不用出兵,賊軍就失去大義名分,揚州之亂自然就會平定。

作為太後的武則天知道,除非她依照傳統慣例還政於已成年的嗣君,否則“先帝以天下托顧於朕”的說辭,群臣是不會相信和心服的。然而以她的性格,如今難得獨享大權,又怎能輕易放棄?現在滿朝文武大臣雖然一時懾服唯唯,富有權術和鬥爭經驗的她並不相信眼睛所看見的一切。

以事理而論,武則天是在代子臨朝。她可以名正言順地向天下人宣告,自己並沒有失當之處,更沒有背叛李唐皇室。在沒有將自己的面具完全撕破之前,她仍然是仁慈之主,她仍然是自認“不愛身而愛百姓”的女人。

當下的武則天君臨萬民,至於將來會發生什麽,她也無從把握。不過她始終相信一點,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要做千年萬載女中魁元的夢想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無論面對怎樣的境遇,武則天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治國才略不輸給古往今來那些自以為是的男人。

武則天終於可以喘口氣了,她想著即將過去的一年,沒有多少收獲的喜悅,感覺到的卻是陣陣的寒意。總結起來,她有“三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像李敬業這樣的中下級官員,隨便找個假太子,就能煽動十萬余人造反;

二是沒想到裴炎和程務挺作為自己的人,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帶頭逼宮;

三是沒想到竟有這麽多大臣對自己拍板的事一再反駁。

三個沒想到,像是武則天內心世界燃燒的三把火。如果她不想放棄權力則必須面對巨大的壓力,甚至要面臨殘酷的權力鬥爭。她必須使用手段,越過法律,破格用人,並從中拉一群人來嚴厲打擊另一群人,才能制造長期的震懾效果,也只有成功地營造這種政治環境與氣氛,才能收到有效的統治效果,而不管臣民們是真心臣服,還是假意“革心事朕”。

武則天要繼續清洗,她要用一些手段警告那些有事沒事給自己找麻煩的老臣。

宰相劉景先、郭侍舉被重新審理,貶為外地刺史;

胡元範流放瓊州,死在當地。

當年高宗親自去嵩山請出來的隱士田遊巖,也被扣上一個結交裴炎的帽子,放還嵩山。 

夏州都督王方翼為廢後王氏的親屬,是個政績突出的好官,立過戰功,多次大敗突厥。武則天也借著清洗,一並辦了。罪名是結交程務挺,於是流放崖州(今海南三亞),時間不長,他就得了大病。 

這場清洗,天羅地網。文臣倒下去,罪名是結交裴炎;武將倒下去,罪名是結交程務挺。總之讓你躲得了初一,也絕對躲不過十五。只要有幸上了武則天的死亡名單,只有回家寫好遺書等著最後一刻的到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清洗,整個朝堂空去了大半。有人貶就有人升,有人哭就有人笑,這就是權力世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