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宰相下獄,哪裏還能活著出去

1

武則天逮捕裴炎是一件難以說服天下人心的大事,畢竟裴炎是帝國的首席宰相。更何況,武則天並沒有拿到裴炎與李敬業私下勾通的確鑿證據。難道裴炎主張以政治方法去解決揚州問題,避免流血,也是謀反嗎?於是,朝堂上下出現了一場營救裴炎的風潮。

在前線打得不可開交之際,後方為裴炎說情的奏章雪片似的飛到武則天案頭。裴炎作為高宗的顧命老臣,朝中的很多高級幹部都是他的門生故交。大哥犯事,小弟怎不以恩圖報,都趕緊想辦法把裴炎從監獄裏救出來。

裴炎收監之後,胡元範等人曾與武則天發生激烈的爭辯。他們認為,裴炎是國家的股肱之臣,有功於國家,全心全意為君王效忠,這是天下盡人皆知的事。裴炎不僅不是叛國者,而且還是一個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是一般的忠臣,他是指皇帝未成年之際,可以托六尺之孤臨大節而不可奪的人物。

胡元範等人的意見,遭到武則天的強力駁斥。朝臣中不斷有人站出來為裴炎說話。於是,武則天擺出了堅定的態度。她說:“裴炎是一個謀反者,你們不知道罷了!”

武則天這句話過於空洞,在謀反問題上,必須有實打實的證據。如果武則天已經全面掌握裴炎的“反端”,就必須把這些“反端”逐一亮出來,但她又無法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她只能說:“這件事,我知道,你們不知道!”

武則天的這種說法和做法,讓胡元範等人的態度越來越強硬。他們說:“裴炎是社稷忠臣,有功於國,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如果裴炎是謀反者,那麽我們這些人也都是謀反者。”言下之意,他們也主張以政治手腕來解決揚州問題。

武則天的回答是:“朕知炎反,知卿等不反。”她把胡元範等人與裴炎區別開來以縮小打擊面。

除了公開的反對者以外,臨朝稱制還有一些暗藏的反對者,如劉祎之、韋思謙等。他們雖然沒有公開發表反對臨朝稱制的言論,但實際上也是持反對意見的。那些偽裝積極擁護臨朝稱制的人中也有私下和李敬業秘密來往的。如魚承曄,他被武則天指使為審理裴炎案的兩法官之一,表面上支持臨朝稱制,但其子魚保家當時在李敬業軍中教士兵制作兵車及弩,是叛亂集團中的軍事工程師,魚承曄采取的策略是陽奉陰違。

裴炎從下獄的第一天,就表現出堅決不妥協的態度。有人勸他“遜詞以免”,也就是讓他改變自己原先的立場,由反對太後臨朝稱制,改為擁護太後臨朝稱制。

在很多人看來,只要裴炎改變立場以後,就可以轉危為安,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在他們看來,裴炎與武則天之間存在著和解的可能性。但裴炎並不這麽認為,他也拒絕改變自己。不少人認為這事來得太突然,武則天只是一時氣憤。等武則天哪天心情好些,只要裴炎當面向她認個錯,一切都會煙雲散盡。

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理由很簡單。武則天初掌大權,裴炎作為首席宰相,在此之前兩人合作愉快。紛亂的世道,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互相捧場,共克時艱。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裴炎說出了一句話粉碎了所有人的猜測,也把自己置於一條不歸路。——“宰相下獄,哪裏還能活著出去!”

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天下人,我這個宰相拒絕再與武則天合作,哪怕明天就去死。從歷史的經驗看,宰相下獄的概率和他擁有的實際權力是成正比的。一個宰相的權力越大,越難以駕馭,那麽他被踢出局的概率就越高。

貞觀朝宰相二十九人,下獄者三人,他們是侯君集、張亮、劉淚,結果三人全部被殺。高宗朝宰相四十七人,下獄者也是三人,他們是長孫無忌、韓瑗、柳奭,結果也全部被殺。

如果是一般的過錯,宰相是不可能下獄的,下獄就必定是宰相與皇帝之間發生了重大的政治利害沖突。裴炎與武則天的沖突正是一場難以消解的沖突,雖然武則天現在還不是皇帝。

在復雜的局勢面前,武則天的態度十分強硬。一方面,她將胡元範、劉景先也予以逮捕;另一方面,她在九月丁亥日,頒布制書:以騫味道檢校內史同鳳閣鸞台三品,李景諶同鳳鸞台平章事。

騫味道原任左肅政大夫,李景諶原任鳳閣舍人(中書舍人)。裴炎被收監以後,騫味道被指派為審理裴炎的兩名法官之一。李景諶則是在營救裴炎活動中一位力持異議,站在武則天立場上的人。他為了迎合武則天,極力論證裴炎必反,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好處。

文武百官中有很多人,包括統兵在外防備突厥的單於道安撫大使、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在內,相繼站出來證明裴炎不反,可是武則天都沒有接納。事態至此已成明朗之勢,武則天決心以“莫須有”的方式來坐實裴炎之罪。那些站出來為裴炎開脫罪名的朝臣被捕下獄;而那些誣陷其謀反的則給以封官拜相,武則天甚至不惜破例,拜一個五品的鳳閣舍人為相,創下開國以來最低職事官拜相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