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攻伐河東

事情果然不出趙桓所料,待知道姚端龍口大捷後,張俊憤恨不已,宜川一戰,他就覺得自己這個部下奪了好大彩頭,心裏不是滋味。然而讓他帶著自己部下兩萬余人,拼命趕到長安城下,去和幾萬精銳金國鐵騎正面硬嗑,他卻也沒有這個膽量。

所以盡管心裏嫉妒,張俊卻仍然部勒屬下,徐徐而進。姚端等人去主動邀擊敵軍,一時不能與他會合,卻正好給他緩慢進軍的借口。

至於忠君報國,他自問並不想做漢奸,卻也不想把自己的性命白白填送。反正依他所想,皇帝多半早就風緊扯呼,逃往川中,並無危險,而長安城原本為京兆府,名字堂皇,其實城池規模極小,別說和東京開封比,就是尋常的內地府城也遠遠不如,不過是唐朝一皇城耳。既然如此,肯定堅守不成,金兵得了城池,也必定去窮追逃走的皇帝,他的部下全是步兵,急切間不能趕到,趕到也可能中伏,不如慢慢走,到長安收拾殘局,然後看情形行事,或是去川中救架,與別部兵馬一起行動,更或是潼關有失,到時候宋兵大潰敗,還得靠他的三萬精兵抵擋一下,到了那時,則他張總管的地位必定水漲船高,持節封公,指日可待。

持著這樣的心思,張俊所部慢悠悠自鄜延路返回,從得到消息時起,直走了五六天功夫,才出得鄜延地界,距離長安數日之遙時,卻是聽聞長安大捷,皇帝不但沒逃,反而穿著甲胄,親上城頭,又用了虞允文這個青年奇才,用騎兵沖跨了猝不及防的金兵,不但守住了城,還破敵於城下。

如此一來,張俊卻是提起精神,一面督促自己部下,拼命往長安趕,一面傳檄姚端,命他也迅速趕上。

怎料姚端與張憲並不聽命,聽聞長安大捷,敵兵潰敗後,二人在軍中合計,知道長安駐兵太少,騎兵根本也不成規模,就算敵人潰敗,也沒有傷著筋骨,於是臨時改道,不曾往長安去,卻轉向到得龍口。

兩千多騎兵與步兵弩手合作,敵人的騎兵戰馬丟失很多,臨時召集起來的一萬多人,分屬五個萬戶,編制混亂,互不統屬,加上城下一戰,彼此芥蒂很深,漢軍逃的最早,實力反而損失最小,而韓常因著完顏撒離補對付自己的事,不肯真心出力,幾個萬戶會議,要重新編制隊伍,沿途保護逃奔的士卒,韓常一概不理,只想著早點逃回,見著宗弼再說別話。

如此這般,軍隊新敗將帥離心離德,更是削弱戰力,等眼前出來一萬多精銳宋軍時,就是最蠢的金國將領,也知道這一仗不打也先敗了。

只是對方扼住自己咽喉,不拼卻也得拼了。當下一萬多騎兵呼啦啦沖上前去,原想著把對方的步陣沖亂,殺開一條血路便是。誰料想,這股宋軍強悍之極,不但構築防線固守,反而騎兵先行沖上,為首的黑臉漢子,手中鐵鞭飛舞,一鞭下去,就將一個金兵腦袋打的粉碎,墮下馬去,其余騎兵緊隨其後,如同一根尖利的鐵矛一般,直插入金兵陣中,左沖右突,金國騎兵突負精銳之名,卻是苦於亂了陣腳,又沒有將領指揮,雖然人數是對方幾倍,卻好似一直在以少敵多,只憑著騎兵的個人戰力和對方周旋。

待到敵人步陣趕上,長矛大刀一起招呼上來,金兵立刻潰敗,慌亂中沿河而逃,連撒八的後背都中了一箭,金兵當時情形,當真是狼狽之極。

待這些騎兵逃走,到別處勉強過河,其後跟來的步卒卻沒有這般幸運,姚端所部每戰必勝,士氣高昂之極,堵住逃來的金兵,大殺大砍,連戰連捷,可憐那金兵倉皇逃來,有不少人手中連兵器也是沒有,如何與如狼似虎的士氣高昂的宋軍相鬥,當下四散而逃,被姚端親領騎兵來回沖殺,伏屍數十裏,斬首過萬,當真是金國自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

這一大勝,又比在宜川打敗王伯龍的幾萬雜兵要難得的多,更使得張俊眼紅憤恨。他知道姚端已派人至長安送信,隱瞞不得,便也急忙修書上奏,除了為自己援救長安太遲開脫外,又隱然將姚端等人的行為,說成自己指揮一般。

反正他身為主將,如此大功,自然少不得記他一筆。

待接到長安回復,雖然沒有如他所願,對他大加嘉許,卻也不曾斥責他行動緩慢,同時,皇帝與樞密一起下令,讓他到河東與姚端配合,追擊殘敵,攻打太原。張俊細細一想,金國主力齊集潼關一帶,河東駐軍一敗宜川,二敗長安城下,三敗龍口渡口,河東全境,等若無人駐守,前面幾次戰事,他一點好處沒有撈著,等到了河東,收復太原的首功,卻是不能讓別人得了。

於是連連下令,讓姚端等人沿著汾河進擊,去攻打平陽等地,他卻由龍口直渡,卻也是下力氣狠打了幾仗,將好不容易收攏起來的金國河東駐軍打的落花流水,一潰千裏。不過半月功夫,連下沂、汾、慈、石、潞數州,兵鋒直薄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