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新聞(第2/2頁)

內監和外宮交結,當然是忌諱,不過國朝近百年,這種規定早就成為具文。因為有內書堂在,挑官講書,都是用翰林。等內書堂的宦官弟子當權之後,自然就要提攜當年有授課教文之恩的老師,所以從正統之後,內閣大臣中有過半是在內書堂教過書的,就算沒有,也是非得和內官交結,比如楊廷和,比如張居正,都是如此。到崇禎年間,內閣大臣只是三五內宦就能決定人選,所以國事已經不可問矣。

“好,蒙大官厚愛,有空得閃了我就去。”張佳木很見機,人家示好,自己總不便峻拒就是,反正先答應下來,以後怎麽樣,再說。

“嗯,我叫門達給你下帖子。”劉用誠呵呵一笑,又道:“營中有事,我就不久呆了,你也要早些進去見皇爺,咱家走了。”

門達就在劉用誠後頭,原本板著臉不說話,這是做下官的體制,上司在跟前,沒有下屬胡亂說笑插話的道理,只等劉用誠提到他了,這才笑著接話道:“是了,我一準去,張大人也一準會來。”

當初門達是百戶,張佳木是個軍余,現在張佳木是武官從一品,手握重權,門達雖然加了指揮,不過是三品,而且是帶俸不管事的名譽指揮,境遇不同,稱呼自然也就不同了。

“嗯,我一定得給門大人一個面子。”張佳木半開玩笑,但在場的人,也聽出他話裏有認真的意思。門達是世家出身,京中關系廣闊,而且為人陰贄多智,也並不是一個容易得罪的人。在這裏捧他一句,也省得他下去因為兩人地位的變化而生忌刻懷恨之心,這也是張佳木重視小節而特意為之。

果然,門達的臉色好看許多,又說笑了兩句,然後才伺候著劉用誠一起耀武揚威的去了。

張佳木倒是想起件事,打定主意,最近倒是真要見門達一次才是。

從東華門進去,自有莊小六一群人來伺候,剛剛劉用誠來,這群錦衣衛官也是避讓開去,這會兒才又鉆了來。

問了清楚,皇帝今天常朝是禦門聽政,在奉天門見人問事。其實按照規矩,每天早晨,所有的大臣都該參加奉天門常朝,但時間久了,規定自成具文,因為文武官員住的距離遠近不一,清晨開宮門大家進來,說起來不是很早,但有的住在外城,一路再趕也得很久,四鼓咚咚時,就得預備起身,算算時間,淩晨三四點就得起床,更衣吃飯,然後騎馬入朝,夏天猶可,冬天時真是一件說不出苦的苦差。

“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這是洪武年間文臣所著詩,盡道苦況。當然,此詩也被錦衣衛偵知,報給皇帝,至於文官如何解釋,如何在大冬天汗出如漿,那就不是錦衣衛該管的事了。

現今當然不同,除了朱八八和老四這對爺兒倆夠狠之外,往後的子孫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到崇禎年間,文恬武嬉,要是擱朱元璋那脾氣,通天下文武官員能活命的百不存一了,這是後話不提,但現今的禦門聽政,有政務要說,或是覺得可能要被問話的才來,有些夠不上的,過來上朝人也嫌他礙事,一些閑曹官員,一年到頭也沒幾件事,禦門聽政,自然是來或不來,也聽由其便就是了。

等張佳木趕到奉天門的時候,時辰不早,不少官員已經退了下來,要是往常,他自然也是在禦駕之下伺候,今兒來遲,也是他面子夠大,不然的話,也是蠻夠資格被禦史彈劾了。

“你怎麽這早晚才來?真是越來越荒唐了!”皇帝遠遠就看到了他,張手道:“快些過來,有什麽新聞沒有?”

這也是張佳木與皇帝每天見面的必經程序,在他的感染下,皇帝也喜歡用問新聞的口吻來聽他稟報大事,有此態度,君臣之間說話,就更從容許多了。

“當然有。”張佳木從容不迫的上前,給皇帝叩頭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