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朝懸案(第6/8頁)

張英笑道:“不然,媚人者因好媚者而媚之,所以好媚者最為可惡。”

張英雖然不是個才子,但是思想言談顯然比戴名世更深刻,戴名世固然有才,卻難脫書呆子氣。

戴名世後來在京城參加鄉試,可惜落榜了。在京城的日子,戴名世很不得志,他憤世嫉俗,自視清高,但沒人買他的賬。

最後,戴名世不得不四處遊歷,在這個過程中,他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而且還編纂了一些重要的圖書,譬如《小學論選》《四書朱子大全》等等。

晚年,戴名世仿佛看透了世界(現實是無法逃避的東西),再次回到科舉路上,這次他中了舉人。但是第二年的會試卻名落孫山。

五十七歲的時候,戴名世時來運轉,中了會元,接著在殿試中又中了榜眼,康熙欽點他為翰林院編修。當官之後,戴名世並沒有意氣風發,反而消沉低落。李光地曾說他“頹唐無精神”。至於那個給戴名世帶來滅頂之災的《南山集》,是他的門生龍雲鄂把他的文章收錄整理而成。

趙申喬在康熙五十年參劾戴名世,但是最後的終審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前後持續一年半的時間。康熙一開始對南山案是慎重的,他說道:“戴名世等是個大案子,朕要仔細考慮。”

此案拖了很長時間,中途似乎有很多轉機,因為案犯都是朝廷命官,所以在獄中受的待遇不算差,他們住在比較好的房子裏,可以和外面書信往來。李光地曾經為他們說情,可惜沒有多大的效果,反而惹怒了康熙。由於朝廷中有許多人求情和營救,案犯們並沒有感覺死到臨頭,像重要嫌犯劉巖和方苞中途還出獄做官。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初六,康熙下旨:“戴名世從寬免淩遲,立即處斬,方登峰兄弟等人從寬免死,發配黑龍江。案件牽連的家屬本應處死的全部流放……”

戴名世在獄中非常後悔,因為寫文章時不小心用了幾個詞語就招致殺身之禍,確實很冤。但在獄中有段時間,他又抱著希望,認為自己可以獲救,他在詩中寫道:“長系年余身尚在,堯仁千古仰寬容。”

當然,戴名世最後還是難逃一死,不過康熙還是給予了一些仁慈,他的兒子沒有被追究,也沒有被發配,而是回到原籍。戴名世被斬首後,允許其友人收拾他的屍骨,葬在南山。

在這個案子中還出現了一個誤判,這是關於方氏家族的。

趙申喬參劾戴名世根本沒想到會連累到方孝標。康熙認為方孝標參與了吳三桂謀反,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的。方孝標確實曾在雲南遊歷,當時正逢吳三桂造反,不過方孝標並沒有成為吳三桂幕僚,如果說有的話,也只是短暫的接觸。方孝標很可能建議吳三桂立崇禎後裔,吳三桂拒絕後,方孝標就離開了。

康熙說方孝標當過吳三桂的大吏,顯然是弄錯了。康熙說的人是方光琛的兒子方學詩,吳三桂失敗後,方光琛家人大多被殺,只有方學詩逃出在外。方學詩跟方學士是重音,大臣都叫方孝標為方學士,康熙聽著就以為是方學詩。

在這個案子中,方家唯一得到赦免的是方苞,作為桐城派的領袖,他的才華是不必說的。李光地屢次在康熙面前為方苞說話,當時康熙正缺一個古文高手,在朝廷中,方苞的水平數一數二。為了朝廷的利益,康熙不僅釋放了此人,還提拔重用他。這是才華帶來的特權。

南山案中康熙重拳出擊,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效果:民間學人不要妄自修史,朝廷掌握著話語權和對歷史事件的最終解釋權。

這個案子並沒有到此結束,最讓人意外的是雍正剛繼位不久就為這個案子平反,赦免了涉案人員。前後只有十年的時間,案子就得到了平反,這是讓人欣慰的。雍正曾經對方苞說:“你們是被人陷害,朕了解到情況,當然要寬恕你們。”乾隆年間,為了改修《明史》,乾隆公開下旨說,可以用南明皇帝的年號。乾隆的這個態度是正確的,因為你要記述明朝的歷史,要做到客觀完整,用明朝的年號是很正常的,並無任何大逆不道的地方。

朱三太子案

說到朱三太子,讓我們還是回到明朝亡國崇禎自殺的那天。

聞知李自成大軍進城,崇禎知道國破家亡的時刻到了,為了防止家人受辱,他讓妃嬪和女兒們自殺,其中有一個女兒怕死,崇禎親自用刀去砍她,砍斷了她手臂,但她還是跑了。但是崇禎對三個兒子卻不是這樣的。崇禎一共有七個兒子,其中二子、六子、七子都早殤。

三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照。城破之時,崇禎叫來三個兒子,對他們說:“賊軍已經攻進來了,你們現在是皇子,以後就是平民百姓了,各自逃命吧!如果你們活下去,不要忘了社稷父母大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