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血字順治朝的文字獄(第4/7頁)

三月二十一日,清廷派出滿洲官員郎葉尼到江寧會審。江寧會審一開始,朱國治又將同情和支持哭廟行動的書生顧予鹹、程翼蒼、朱嘉遇、薛爾長等九人也株連在內,程翼蒼又供出了金聖嘆和丁子偉。

奇怪的是,金聖嘆被牽連後,突然就變成了案子的主犯,受到嚴刑拷打。案子審訊下來的結果是,哭廟中的十八個秀才被全部處斬。臨刑之前,金聖嘆一邊喝酒一邊笑道:“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金聖嘆是一個幽默的大師,據說在監獄裏等著殺頭的時候,他把獄卒叫來,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久仰金聖嘆的大名,以為大師有什麽天大的秘密要告訴自己,便拿起筆墨等著金聖嘆寫下來。金聖嘆指著獄卒給他的飯菜說:“花生米與豆幹同嚼,大有核桃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獄卒頓時覺得這位大師真的很幽默,這個獄卒想不到的是,金聖嘆很有超前意識,這個秘方放到現代是可以制造一種新食品的。

傳說金聖嘆有兩個兒子,小名梨兒和蓮子,行刑之前,兩個兒子望著即將訣別的父親,淚流滿面。金聖嘆對他們說:“哭有何益,不如我給你們出個對聯吧!”

雖然馬上砍頭,金聖嘆依舊從容不迫,文思敏捷,他說出上聯:“蓮子心中苦。”

兩個兒子哪有心思對對聯啊,金聖嘆看他們黯然神傷的樣子,說道:“好了,別難過了,我幫你們對下聯吧:梨兒腹中酸!”

“蓮”與“憐”同音,“梨”與“離”同音,行將就戮的金聖嘆仍然才華橫溢,如此淡定,這樣的境界確實讓人佩服,讓人想起了阿基米德。

至於酷吏朱國治,下場更慘。奏銷案和哭廟案之後,朱國治自知做得太過分,老百姓對自己恨之入骨。後來,他家中有喪事,按理要回家守喪。朱國治很擔心失去權力後會遭到報復,在新任巡撫還沒有到來之前,他就提前離開。結果這事被言官參了一本,說他擅離職守,朝廷將他革職。幾年後,朱國治才復出,到雲南做官,剛巧碰上吳三桂反清,朱國治牽連其中,因克扣軍餉被將士們烹殺,屍骨無存。

莊氏史獄

明末清初,很流行民間修史。當時,明帝國已亡,政局不穩,本來應由官方史書承載的任務落到了民間史學家的頭上。莊廷鑨的《明史輯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的。

其實,《明史輯略》的原作者並不是莊廷鑨,雖然這本書確實是由莊廷鑨出錢出力編纂的,但最早的作者是前明大學士朱國楨。

朱國楨,浙江人,萬歷年間進士。天啟年,朱國楨當上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級別已經相當於宰相。所謂樹大招風,高位沒待多久,奸黨就彈劾他。於是朱國楨決定告老還鄉,不理朝中紛爭。

回家之後沒事幹,朱國楨忽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模仿司馬遷的《史記》寫一部明史。在這部史書裏,朱國楨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事實,並以朱史氏為名發表了大量的評論。遺憾的是,這本書還沒有完全竣工,朱國楨就逝世了。朱國楨做官比較清廉,隨著他的逝世,朱家的家境漸漸衰落。迫於生計,朱國楨的後人將這部《明書》以一千兩的白銀賣給了同鄉莊允城。

莊允城真是花錢買罪受。莊允城是一個富商,商人怎麽會買罪受呢?原因是不懂政治。

莊允城也是望子成龍心切,他的兒子莊廷鑨從小就很有才華,可惜眼睛瞎了。莊允城想起《史記》中的“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經常以此勉勵兒子。他所以花重金買下這本《明史》,也是希望兒子能夠流芳百世。

莊廷鑨以朱國楨的《明書》為藍本,再參考其他一些資料,招攬賓客,共同編纂明朝史書,後取名為《明史輯略》,共一百多卷。

莊廷鑨確實希望通過這本書名垂後世,他投入了極大的心血。書成之後,他邀請了本地的知名學者、崇禎年間的進士李令皙為這本書作序。為了進一步擴大書的影響力,他還邀請當時的一些名人參與修訂此書,並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書的前面,莊廷鑨是一番好意,萬萬沒想到害死了這些人。

順治十七年,這本書終於正式刊印出版了,沒過多久,莊廷鑨就去世了。商人莊允城非常悲痛,為了紀念兒子,他大量刊印此書。當時,莊允城出版這書絲毫沒打算賺錢,他花費重金推廣這書,一方面是為了紀念兒子,另一方面也是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莊允城萬萬沒有想到,死神正等著他。這便是清初最大的文字獄——莊氏史獄。莊氏史獄給幾十人帶來了殺身之禍,甚至連幾歲的小孩都不能幸免,可以想象這個案子有多麽嚴酷。但是,離奇的是,有三家同樣受到牽連卻得以幸免,不但幸免,還分到了莊家的一些財產。這又到底是為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