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血字順治朝的文字獄(第3/7頁)

也許我們會覺得朱國治這個人真不錯,辦事非常有效率。客觀地說,這個人絕對是有辦事能力的,否則皇帝也不會派他去。

朱國治辦事固然有效率,但是效率太高不免也會讓人起疑。事實上,在朱國治的名冊中,確實有一些“逃稅避稅”的土豪劣紳,還有一些是已經交了賦糧,但是政府忘了注銷的。自古以來,中國政府部門辦事就是拖拖拉拉,粗枝大葉,像這種別人已經補交了的,你忘了注銷,現在又來問你要錢要糧,這是多冤的事啊,政府不作為,讓老百姓為這個不作為埋單。名單中還有一部分人沒有欠糧,但是因為得罪了小吏,小吏故意寫他欠了。總之,裏面的問題非常復雜,如果不去細細偵查,肯定會制造冤假錯案。

朱國治把名單遞上去後,朝廷不分青紅皂白,下令不問官職大小,不管欠了多少,一律革職查辦。這件案子在清初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就是名噪一時的奏銷案。

探花葉方藹因為欠賦米一厘而被革職,所以民間流傳有“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說法。清廷這麽嚴厲地對待奏銷案,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借機打擊江南縉紳階層,江南地區是反清最為激烈的地區。清軍當政之後,蓄意打擊江南也是可以理解的。

朝廷開始放話,把這些欠糧分子全部押解到北京。這個命令一出,江南人心惶惶,達到了朝廷想要的效果。接著朝廷又放寬命令,限定到某某日子,如果能夠完成納糧可以免於提解。這命令一發出,大家趕快籌銀子籌糧,實在沒錢的可以借貸。當時,唯一借貸的地方是清兵軍營,俗稱借營債,利息相當高。許多人因為借貸搞得傾家蕩產。

所以,我們大可以懷疑,所謂的奏銷案很可能是清廷蓄意打擊江南大戶人家的一個陰謀。在奏銷案中,許多明代的世家大姓破產,成為平民百姓,有的世家子弟從此和科舉無緣。一些被褫奪功名的讀書人更是前途盡毀,對人生感到絕望。

前面說到的那個江南探花葉方藹,明顯就是被冤枉的,作為一個探花,他不至於窮到交不起一厘的稅吧,事實上他是被人陷害的。直到康熙鏟除鰲拜後,才給葉方藹平反,將他重新召到宮中。

哭廟案

說起哭廟案,不能不提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聖嘆。

金聖嘆是錢謙益的外甥,明亡後改名金人瑞,同舅父一樣,金聖嘆也是個聞名於世的大才子,與舅父不同的是,他非常注重氣節。其為人固然狂放不羈,品行卻高潔不可辱。

有一次錢謙益過生日,金聖嘆迫於母命,不得不給錢謙益寫祝壽詞,結果金聖嘆送給錢謙益一副對聯:“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金聖嘆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時人多認為金聖嘆是一奇才,他的主要文學成就並不在創作方面,而是在文學批評這塊。他對《水滸傳》《西廂記》等書的評點堪稱批評典範。

順治十八年(1661年)初,順治帝駕崩,根據禮制,皇帝死後,全國人民都要默哀。消息傳到蘇州,蘇州巡撫朱國治立即組織各級政府設堂哭靈。蘇州的文廟裏設有靈堂,老百姓可以在這裏哀悼。

對死人的懷念往往可以變成對活人的痛恨。

三月四日,金聖嘆、倪用賓等人率領一百多儒生在文廟裏哭靈,哭著哭著,大家跑偏了主題,開始咒罵縣官任維初。金聖嘆草擬了一份哀悼順治皇帝的哭廟文,親手擊鼓,許多百姓前來觀看。接著,這些讀書人就跟大家說如果不彈劾貪贓枉法的任維初,大家以後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秀才們帶著群眾來到蘇州府衙門口,江蘇巡撫朱國治、按臣張鳳起、道臣王紀等地方高官都在衙門裏。秀才們跪著進衙門哭順治,門外的群眾有上千人,群眾的情緒很強烈,都在高喊著“打倒知縣”。朱國治擔心群眾發生暴動,很緊張,便讓衙役逮捕帶頭的人。抓捕了十一人後,群眾一哄而散。

事實上,哭廟案可以算作是奏銷案的余波。朱國治來到江南後,不顧蘇州許多地方出現災荒,強行催逼錢糧,老百姓稱他為“朱白地”,意思是他所到之處,都要被搜刮,只留下一片空白的土地。1661年,任維初出任吳縣知縣,他來了以後,秉承朱國治的風格,不惜用一切手段催逼錢糧,有一些人在他的大刑之下死去。

如果任維初是依法辦事的話,最多只能讓人痛罵一句:“太殘忍,毫無人性”。關鍵是任維初並不是張湯那樣的酷吏,他一邊對老百姓用刑,一邊將糧倉中的糧中飽私囊,然後又公然把這些糧食轉賣給老百姓。正好,吳縣的人民借著為順治哭喪的機會,痛斥任維初。

朱國治歪曲事實,給皇帝上了一道疏,痛斥哭廟秀才的三大罪狀:一、鳴鐘擊鼓,號哭抗糧,震驚了先帝的靈位;二、目無朝廷;三、擅寫匿名揭帖,觸犯了大清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