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 第八章 明朝的失敗(第5/7頁)

洪承疇不打的邏輯非常簡單,清軍的戰鬥力很強,如果跟他們硬碰硬,估計很難討到好處。雙方就這麽僵持著,對峙了一年。

到了六月底,洪承疇突然率領大軍偷襲多爾袞的那支清軍。相安無事了一年,多爾袞完全沒料到洪承疇會來這麽一手,被打得稀裏嘩啦。這個消息傳來,敏感的皇太極意識到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即將開始,於是調集了所有的軍隊前往松山。

為了確保清軍能更多一些勝算,皇太極決定親自指揮這場戰役。此時,皇太極的健康已經出現了問題,鼻血流個不停。皇太極帶病急行軍,用了六天的時間到達松山。

清軍的總兵力大概在十二萬,明軍的總兵力是十三萬,從人數上說雙方實力相當,明軍稍占優勢。但是將領方面,明軍就明顯不如清軍,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嶽托等人個個驍勇善戰;明軍方面,除了寧遠總兵吳三桂比較能打外,其他人都不太行,而且吳三桂也是出身於逃跑世家。

這一仗,如果洪承疇不出奇招,是必輸無疑的。洪承疇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洪承疇有什麽高招呢?

洪承疇覺得野戰行不通,就必須尋求地利,所以命令軍隊搶占乳峰山,乳峰山是個制高點,在這上面固守的話,等於是多了座城池。就在洪承疇準備實施計劃的時候,手下一個武官提醒他:“占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是我軍糧草匱乏,清軍一旦抄了我們的後路,截了我們糧道怎麽辦?”

也不知洪承疇是啥狀態,他不僅沒有聽進那人的言論,反而斥責他:“我出來混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旮旯待著呢,需要你提醒我?”

很多人認為松山之戰洪承疇失敗就失敗在沒有聽進這個人的建議,一世英名的洪承疇糊塗一時。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洪承疇是個軍事家,這點是不需懷疑的。面對皇太極的大軍,他很清楚,固守遠比進攻要好得多。然而,更糟糕的是,後來洪承疇進攻的時候居然只帶了三天的幹糧,讓人想不通他到底要幹嗎。

洪承疇本來是想固守,後來為什麽又選擇進攻呢?進攻的時候為何只帶三天幹糧?

要弄清這些問題,還得了解他身後的一個人——兵部尚書陳新甲。洪承疇其實是不想進攻的,不是怕死,而是擔心打不過。但是陳新甲一直在催他,陳新甲催他,他還可以應付。更要命的是沒錢了,沒錢就耗不下去,更守不下去。

到了這地步,只能打了。

洪承疇讓八大總兵主動襲擊清軍,也算是給上面一個交代,我打了。襲擊的結果不是很理想,被清軍擊退,一路逃到塔山,被清軍圍住了。

這時,洪承疇只剩下一個選擇,突圍出去。他召集八大總兵商量如何突圍,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工。可惜計劃還沒有實施,就有兩個開溜的,一個是大同總兵王樸,一個就是出身於逃跑世家的吳三桂。

皇太極預料到明軍今天晚上必然會逃遁,便部署好追擊計劃。事實證明,皇太極料事如神,明軍果然在夜晚開始逃遁,中途到處遇到清軍的伏兵,明軍死傷慘重。八月二十二日,清軍攻破塔山。吳三桂、王樸等人率軍退入杏山城。後來,吳三桂和王樸又率軍往寧遠跑,結果被清軍追擊,死傷慘重。松山一戰,清軍斬殺明軍五萬多人。

現在,松山已經被清軍徹底包圍,明朝的救援計劃失敗。洪承疇在松山城內被困住了,圍城以後,皇太極照例讓人向城內射入勸降書,勸降書還提到如果祖大壽投降的話,將不計前嫌,仍然恩遇。

明軍不為所動,任憑皇太極威逼利誘,就是不投降。不久,皇太極得知宸妃重病,對關外幾城部署好包圍之後,便快馬回奔盛京。

圍城一直持續到第二年二月,清軍才逮住機會,攻入松山城。這個機會還得感謝漢奸夏承德,夏承德是松山城副將,感覺突圍無望,便讓人密約清軍在他防禦的地方,晚上豎起雲梯登城,他在城裏做內應。夏承德唯恐清軍不相信,還把自己的兒子給清軍做人質。

二月二十八日,清軍進入松山城,生擒明朝總督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得知這個消息,皇太極感到很驚喜,讓人把洪承疇押到盛京。得知祖大壽的弟弟祖大樂也在城內,皇太極更高興了,讓人把他也一並押到盛京。

……

招降洪承疇

一般的人物皇太極都是想盡辦法拉攏,更別說像洪承疇這樣超重量級的人物了。

別人投降就投降了,啥事都沒有,洪承疇投降卻比較多事,還鬧出了一段緋聞。根據《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洪承疇之所以降清,完全是孝莊的功勞。孝莊也就是皇太極的莊妃,一個非常有心計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