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成熟的人類夢想(第2/5頁)

雖然這些理想並不是理性的,但卻是深刻的,發自於人們內心深處的。這種深刻而不理性的理想追求,不僅僅是在基督教和佛教裏有所表現,而且體現在任何宗教與圖騰崇拜之中,也零散地分散在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領域裏。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開始對現實社會進行理性思考,對未來的理想社會進行邏輯化的表述。柏拉圖的《理想國》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並且對後世有著重要影響的關於理想社會論述的著作。

柏拉圖(約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的老師。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20歲師從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後,他遊歷四方,40歲時返回雅典,開辦了存在900多年的阿卡德米學園,就在這裏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理想國》。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未來社會設想的書,而且是一本關於柏拉圖哲學思想的著作,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並以“理念論”為基礎,構想了自己的理想國。

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是“正義”與“善”,對理想國的向往就是對“正義”與“善”的渴望。當然,在他那裏,對“正義”的理解與我們現在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理想國裏,所謂正義就是“一個人幹他自己分內的事而不幹涉別人分內的事”。整個國家的人各就其位,各謀其事。

柏拉圖把人分為三個階層:哲學家、守衛者和平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哲學家“應當具備良好的記性,善於理解,心胸寬廣,視野廣闊,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具備節制這些品質”488,沒有任何私有財產,真正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武士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平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在整個理想國裏,取消私有財產,取消“我”與“非我”的界限,不許積蓄私人財產,不許穿金戴銀,男女平等,“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489。這個國家實在是太自由了,“就連這個國家裏蓄養的動物都比其他國家自由多了,……這裏的驢馬若是遇見不給它們讓路的人,也會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橫沖直撞。”490

按照柏拉圖的理論,理想國只是一種理念,不是在現實中可以實現的東西,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所以,在柏拉圖那裏,理想國只是一種價值觀,而非未來社會的構想。因此他說:“這樣理想的城邦這世間應該是沒有的。也可能天上有它的原型,它可以讓對它懷有期望的人在裏面住下來,而不在乎它是否現在存在或是將來存在。”491

柏拉圖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莫爾就是這樣一個深受柏拉圖影響的人。

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不太顯赫的富有家庭,父親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莫爾從小就受到了優秀的教育,15歲時,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柏拉圖的思想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492。由於當時正處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所以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成為一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兩年後,父親認為搞文學沒有什麽前途,於是便逼他改學法學。畢業後的莫爾做了律師,很成功,26歲就被選為議員。但後來因在議會中反對國王亨利七世,被迫下崗,並累及其父親。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莫爾重返政界。

1516年左右,莫爾在出使歐洲期間,寫成了不朽之作——《烏托邦》,它的全名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很有文學功底的莫爾描述現實社會是很有藝術感染力的:“田莊上做活的佃農,骨瘦如柴,蒼白的臉上寫滿了憂傷和無奈”;“那些貴族,滿臉猙獰,像秋天的蟲子一樣,慢慢地吞噬著最後的果實,直到留下一個空空如也的大洞,他用能夠想到的所有可能的方法盡力剝削這些佃農,仿佛他們是世界上最貧窮的,而他們的奢侈生活卻讓他們看起來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而他們遊手好閑的隨從則“趾高氣揚,自吹自擂”。493最經典的是他對圈地運動的描述:“你們的羊,曾經是那麽馴服,那麽容易喂飽,而現在卻變得那麽貪婪、那麽兇蠻,甚至於開始吃人。”494“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下離開了家園——男人、女人、丈夫、妻子、孤兒、寡婦、攜帶兒童的父母,帶著所有的失望和憎恨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只能過著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495莫爾的這段關於“羊吃人”的表述成為流傳後世的不朽名言,這一提法也被馬克思多次引用,甚至有人覺得都是馬克思說的了。